第172章 馬略與蘇拉時代(前120—前78)(4)(1 / 2)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公元前241年修訂了這個政策,明確規定隻有資產在12500阿斯以下者方能免除兵役。其後百年間,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兵力需求,這個“免稅線”不斷下降,先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苦鬥”時期降到6400阿斯,其後降到4500阿斯,繼而竟然降到1500阿斯。這樣一來,本屬於無產階級可免除兵役的公民陸續被驅趕到戰場上已成為常態。

在軍隊中摸爬滾打多年、久經曆練的馬略,對羅馬軍隊總吃敗仗的原因看得很清楚,正是由於本屬於免除兵役的低收入者被陸續驅趕到戰場上,才導致了軍隊質量下降。這些人本不是失業者,他們有自己的職業,隻是由於被迫服兵役才不得不丟棄了職業。家中多了個當兵的,卻少了個掙錢的,剩餘資產又不足以養活全家,這些兵上了戰場後當然會士氣低落。

而且,隨著可免除兵役的資產額不斷下降,從統計數字看流入城市的無產階級人數是在減少,但這並沒有化解社會不安定的問題,因為此時的城市無產階級已不再是免服兵役意義上的“無產階級”,而是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了。

執政官馬略在行使自己組建正規軍團的權力時,將曆來的征兵製改為誌願兵製。由此羅馬的兵役不再是公民的義務,而成為了一種職業。響應馬略召喚來當誌願兵的,大部分是失去了農地的失業者。

以前征兵製體製下國家需要支出的士兵經費全部轉為誌願兵的工資。但原來的經費和現在的工資兩者之間沒有富餘,不能再給士兵們漲工資。盡管如此,新政策頗受無產階級歡迎,他們寧願放棄作為城市失業者可以享受到的低價配額小麥的福利,也要選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公民。

失業問題不是僅靠充實福利就能夠化解的。在格拉古兄弟那一章中已經說到過,對失業者來說,失業不僅僅是失去了謀生手段,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的生存理由。格拉古兄弟想靠給失業者分配農地、建設新殖民地、振興公共事業來解決失業問題。結果卻是兩兄弟英年早逝,良好願望未能實現。馬略的招數則是把失業者吸收進軍隊。

根據馬略的誌願兵體製創建的羅馬軍隊,實質上成為職業軍人集團,這個集團不可能遊離於羅馬的其他社會階層。

第一個理由是,誌願兵不再是失業者,而是成為和農民、商人相提並論的一部分人誌願從事的職業。

第二個理由是,有誌於在共和製羅馬政界發展的人,必須要有10年以上的軍隊工作經曆。關於這一點我還堅持一個看法,在古羅馬,特別是共和製羅馬,能夠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沒有一個是“低能兒”,這種現象與他們擁有的軍隊工作經曆不無關係。共和製羅馬的領導者們,幾乎全部擁有軍界、政界的豐富經曆。唯一的例外是那個既是哲學家又是律師還是個以寫文章為職業的西塞羅。

不管怎麼說,馬略進行的軍隊改革,畢竟是觸及羅馬體製根基的重大改革,但這項改革並沒有遇到多大阻力而得以順利實施。為什麼?

第一,當時羅馬對外進行的戰爭,要麼是連吃敗仗,要麼是深陷泥潭、左右為難,老百姓對率軍打仗的元老院諸公的指揮能力深感懷疑。就是在元老院內部,認為必須要改變現狀的呼聲也很強烈。

第二,馬略的改革沒有涉及農地的重新分配,也就不會招致多占土地的富裕階層的反對。

第三,免去了被迫服兵役困擾的下層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重過有尊嚴的生活,這些“原失業者”對馬略政策的評價是相當的高。

我認為還有第四個理由,格拉古兄弟在護民官職位上發動的改革是“體製外”的改革,而馬略則是已擔任執政官後進行的“體製內”改革。

但是,如果羅馬元老院認為馬略的改革是體製內的改革,可以安心放行,那就太愚蠢了。由於進行了這項改革,作為改革的設計者和實施者的馬略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本來由於出身寒微,此前馬略一直沒有自己的“後援者”隊伍,實行誌願兵改革後,那些誌願參加馬略率領的軍團的無產階級,自然成為馬略的“後援者”,就連那些雖未從軍、但受益於改革的下層人民也成為馬略堅定的“後援者”。於是,格拉古兄弟時代不曾有的,可以戲稱為“民眾黨”的黨派誕生了,而原本不屬於政客的馬略,卻被推舉為這個“政黨”的頭目,真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