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馬略與蘇拉時代(前120—前78)(10)(1 / 2)

在130年之前的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聯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以致漢尼拔曾發出悲壯的誓願——“讓羅馬聯盟解體。”這一誓願在當時並沒有實現,但130年之後,他的這個誓願終於實現了。130年前,羅馬在特雷比亞之戰、特拉西梅諾之戰、坎尼之戰等與漢尼拔的戰爭中屢遭敗績的情況下也沒有拋棄羅馬聯盟的那些同盟者,而130年之後那些同盟者們卻拋棄了羅馬。此舉對羅馬不僅具有政治上的打擊意義,就是在軍事上,羅馬在“同盟戰爭”中隻能算是打了個勉勉強強的平手。

東北、東方、東南三個方麵同時開始起義行動,北邊的伊特魯裏亞部落和溫布羅部落也沒有理由一定站在羅馬一邊。不僅如此,還有他們開始集結兵力的情報傳來。在西南和南麵,起義軍控製了第勒尼安海。盡管距離尚遠,但起義軍不論從哪個方麵起兵,利用羅馬鋪設的公路,十幾天即可到達羅馬城下。

聯合舉起反羅馬旗幟的8個部落,決定組建為新的國家,國名就叫“意大利”,首都設在亞平寧山麓的科爾芬尼烏姆。國家政體也已經確立,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由500名有資曆者組成元老院,每年選舉2名執政官、12名法務官,承擔軍事、政治要務。法定語言是拉丁語,一般通用語言是薩姆尼烏姆語和其他方言。為紀念意大利建國,他們還鑄造了紀念幣,紀念幣上的圖案是8名戰士將劍交叉在一起,誓約結盟。

羅馬與同盟國之間的關係有點像結合多年的夫妻,而“同盟戰爭”就像是妻子一方要斷絕關係。從雙方感情破裂這一點看,很像老夫妻鬧離婚;而從同盟各國要求羅馬認可他們的公民權、否則就要行使武力這一點來看,又不像老夫妻鬧離婚。

成為“意大利國”首都的科爾芬尼烏姆與羅馬的距離隻有120公裏,而且早在公元前4世紀羅馬就修建了連接兩地的瓦勒利亞大道。

“同盟戰爭”在所有的意義上,都是羅馬遭到不斷打擊的事件,從此前羅馬軍隊中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數量來推測,此次估計有一半的士兵退出了羅馬聯盟軍而變成了起義軍。對羅馬的打擊不僅限於退出的士兵,在羅馬執政官手下擔任將官幕僚的士官中很多來自同盟國家,其中甚至有不少人已經擁有了羅馬公民權,這次他們選擇站在家鄉一邊,和自己的父老鄉親共同反對羅馬。就在昨天還是共同戰鬥、同睡一個營帳、同吃一鍋飯菜的戰友,現在卻分成了敵方和我方進行廝殺。

意大利人從將官到士兵,對羅馬人的戰略戰術都是熟知的。他們的起義表明,同盟各國與羅馬之間長期建立起來的相互信賴關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動搖,羅馬陷入了要與過去的同盟者交戰的窘境。

羅馬人被“同盟戰爭”驚醒了,他們馬上就準確地理解了事件的嚴重性。可以預料到,四處同時燃起的烽火,無一不指向首都羅馬。由於羅馬與起義各8個部族的8位戰士將劍交叉在一起,誓約結盟象征意大利的女神像象征羅馬的狼,被象征意大利的公牛壓倒在地處都有公路連接,向羅馬進攻是很容易的。好在作為戰略要地在公路邊建設了一些殖民城市,在防止敵人沿公路攻向首都、包圍羅馬方麵還能起到一定作用。這些殖民城市,除阿皮亞大道邊的維努吉亞之外,全部都站在羅馬一邊。起義軍要想進攻羅馬,必然要先攻打殖民城市。

公元前90年,羅馬方麵急急忙忙作了迎敵準備。在坎帕尼亞地區畫一條線,分為南部戰區和北部戰區。當年的執政官普布利烏斯·魯迪利烏斯·魯普斯負責北部戰區,另一名執政官路奇烏斯·尤裏烏斯·愷撒為南部戰區總指揮。這位路奇烏斯執政官有個10歲的侄子,就是被曆史學家蒙森稱讚為“羅馬誕生的唯一天才”的蓋烏斯·尤裏烏斯·愷撒。在這兩位執政官下麵,南北戰區各配備了5名軍團長,軍團長指揮的軍團安排在預計會與起義軍發生激戰的地區。習慣上,羅馬不采取總司令坐鎮後方指揮的作戰方式。兩位執政官也親率軍團,承擔機動任務,以在必要時迅速趕往有需要的地方投入戰鬥。把執政官直接指揮的軍團稱為“遊擊軍團”可能更為貼切。被迫與曾是自己軍隊中的一半士兵和很多將官為敵,迫使羅馬人不得不對自己的政治作為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