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馬略與蘇拉時代(前120—前78)(12)(1 / 2)

米特拉達梯隻能在小亞細亞四處流浪,最終於17歲時成功奪回王位。米特拉達梯是個冷酷無情的男人,但又是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君主。現存的一枚紀念幣上,雕刻著米特拉達梯的側麵頭像,那頭像似乎在模仿亞曆山大大帝,一頭紛亂的鬈發隨風飄逸。由此可以看出,米特拉達梯是個瀟灑的美男子。這個美男子看到羅馬進入了“迷失期”,無暇東顧,決意利用這個間隙創建自己的帝國。

為掩人耳目,本都王國十分慎重地進行了戰爭的準備工作。本都王國的首都是錫諾普,起源於希臘人建在黑海沿岸的殖民城市。受此影響,這個國家財富的很大部分來源於貿易,更大的來源則是礦山收入。在專製國家,一切財富都屬於王室,米特拉達梯儲存了巨額的金銀財寶,這些財富不僅儲存在首都,他還在國內很多地區,特別是內陸地區修建了大量的城堡,這些城堡既可當做軍事要塞,又可儲藏財富,還能分散風險。在東方國家普遍實行的是傭兵製,隻要有錢,隨時、隨地可以招募士兵,組建軍隊。在作這些準備的同時,米特刻有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側麵像的紀念幣拉達梯在耐心等待時機。

公元前92年,米特拉達梯40歲的時候,機會來臨。那一年,本都王國的鄰國比提尼亞王國的國王去世,王位繼承者們開始了爭鬥,米特拉達梯暗地插手其內部紛爭,把自己一派的繼承者推上了王位。緊接著,他又在另一個鄰國卡帕多西亞王國安排自己的一個兒子登上了王位。被驅逐的兩個國家的王室成員跑到羅馬去控告米特拉達梯。

強國也有為難的事。由於本都、比提尼亞、卡帕多西亞都不是羅馬的行省而屬於各自獨立的國家,盡管不能置之不理,但也隻能視情況相機處理。於是羅馬派遣了由元老院議員組成的視察團進行仲裁。視察團所作的仲裁暫時是見效了,米特拉達梯收回了自己的做法,把兩國的王位還給了兩國各自正統的繼承人。

然而,此後不足一年,羅馬與其意大利半島上的那些同盟城市國家之間爆發了“同盟戰爭”。米特拉達梯判斷這場戰爭將使羅馬深陷泥潭,再向國外派遣兵力已是沒有餘地。他想抓住這個機會,實現多年來創建自己帝國的願望。

米特拉達梯悍然率軍西征。號稱30萬人的本都鐵騎蹂躪了比提尼亞,又侵入了西鄰的原帕加馬領土,而原帕加馬領土早已變成了羅馬的行省,米特拉達梯是在與羅馬公然叫板。羅馬急於結束“同盟戰爭”,與米特拉達梯的軍事入侵也有一定關係。

“同盟戰爭”未能如米特拉達梯之願,兩年時間就結束了。“同盟戰爭”結束後,羅馬該集中精力對付米特拉達梯了。但是,和15年前日耳曼人越過阿爾卑斯山大舉入侵那次相比,盡管敵人同為30萬人,兩次危機給羅馬人的感覺卻並不相同。如果說上次是舉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話,這次給人的感覺是羅馬人的步調並不一致。

“同盟戰爭”結束於公元前89年冬季。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的軍事指揮能力在“同盟戰爭”中大放異彩,回到羅馬後,他即被選為公元前88年的執政官,並且如願獲得了東部戰線軍事行動的指揮權。年屆50歲的蘇拉在開始自己的執政官生涯的同時,著手組建剿滅米特拉達梯的軍隊。他在位於坎帕尼亞的一個城市諾拉開始了誌願兵的招募。

然而,迎來67歲的老將蓋烏斯·馬略也有出征東方的雄心,他希望是由自己親率大軍征討米特拉達梯,而且尤其不願意讓蘇拉搶到這份功勞。不幸的是,兩位聲名遠播的勇武將軍之間的矛盾,因被當年的護民官利用而變得複雜化了。

公元前88年的護民官是普布利烏斯·蘇爾皮基烏斯·盧弗斯,他為了使自己擬推行的政策成為法律,需要在政治上得到馬略及其龐大的“後援者”隊伍的支持,為此他在自己能夠施加影響力的平民大會上支持馬略,二人形成了政治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