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馬略與蘇拉時代(前120—前78)(15)(1 / 2)

本都軍步兵10萬、騎兵1萬、戰車90輛,在平原上排得滿滿的。就像要顯示米特拉達梯的軍威似的,排出的陣勢是手持長槍的希臘式重裝步兵和東方式裝有巨鐮的戰車的混合體。軍隊總指揮是出身於卡帕多西亞的阿爾凱洛斯。與之相比,羅馬軍隻有用短槍和短的雙刃劍武裝起來的2.5萬名重裝步兵和5000名騎兵,乍一看,讓人感到羅馬軍勝負難卜。但是,蘇拉最擅長的就是在會戰剛剛打響時親率騎兵團衝入敵陣,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本都軍的戰車一邊轉動著巨大的鐮刀一邊行進,盡管看起來威力巨大,但就像紮馬會戰中漢尼拔的象群一樣,轉身不方便,靈活性差,隻要對方能夠靈巧地躲閃,戰車就會疲於奔命而發揮不出應有的威力,而且還容易掉隊。

本都軍的重裝步兵陣容嚴整,長槍的槍尖排成整齊的一條線,目中無人地向前行進。但這個陣容的缺陷是正麵強大,兩肋和後背依然薄弱,彌補這一缺陷應該是騎兵的職責,但本都的騎兵團隻會依賴數量上的優勢猛打猛衝。麵對蘇拉軍以中隊為戰術單位的靈活戰術,這些騎兵很容易落入圈套,遠離己方的重裝步兵,使其主力陣容出現漏洞。

馬略實行軍製改革後,羅馬軍按縱三、橫十配備中隊的傳統陣型沒有改變,這個陣型的長處是可以根據戰況的進展隨機應變,可使軍隊的戰鬥力得到更有效率的發揮。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軍與羅馬軍之間展開的第一次真正交鋒的結果是,本都軍方麵戰死和被俘者達到10萬以上,逃掉的不足1萬人。而羅馬軍方麵戰後點名時缺少了14人,太陽落山後又有2人回到軍營,戰死者僅有12人。這個戰績,超越了亞曆山大大帝和漢尼拔曾經取得的戰果,創造了新的紀錄。

這次會戰後,對於歸順本都方麵的城市國家底比斯,蘇拉給予了沒收其二分之一領土的懲罰,他將這一半沒收的領土,分給了厄庇道魯斯、奧林匹亞和德爾斐,作為當初從神廟借走金銀財寶的補償。

東方國家的君主沒有親臨戰場的習慣,並常常把戰敗的責任歸結為指揮官能力欠缺。在專製君主看來,是自己把軍隊委托給一位總司令來指揮,這位總司令不過是一個臣子而已。蓋羅涅亞大敗之後,米特拉達梯認為隻要換一位更能打仗的總司令,就能夠戰勝蘇拉統率的軍隊。

數月之內,本都軍8萬人馬再度越過達達尼爾海峽。而蘇拉在蓋羅涅亞之戰後沒有返回雅典,而是率軍繼續北上。兩軍第二次對壘的結果,又是蘇拉完勝。這次戰鬥共殺死敵軍1.5萬人,少於第一次戰役,這是因為奉蘇拉之命、手下士兵盡可能活捉敵兵的結果。由於蘇拉的軍費要靠自己籌措,他就把這些俘虜的敵兵當做奴隸賣掉,其收入成為軍費的重要來源。在羅馬指定的自由港、經濟振興基地得洛斯島上,有個活躍的奴隸市場,據說自從蘇拉在那裏大量出賣奴隸後,有很多商人從希臘和亞洲遠道而來購買奴隸,致使得洛斯島的經濟非常繁榮。

羅馬軍在希臘人的眼皮底下連續兩次大勝本都軍,起到了讓希臘人清醒頭腦的作用。當時希臘正在進行以修建橫斷東西的埃涅迪亞大道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長於經商的希臘民族已經意識到,當初盲目相信米特拉達梯鼓吹“把希臘人從羅馬的暴政統治下解放出來”的蠱惑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不利之處。

盡管蘇拉已經控製了希臘的局勢,但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仍然占據著位於小亞細亞西海岸、與希臘隔海相望、可挾製愛琴海的羅馬行省。由於海軍未到,蘇拉無法乘勝追擊,越過達達尼爾海峽去攻打小亞細亞。就在等待海軍的日子裏,蘇拉得到了消息,秦納派遣的弗拉庫斯指揮的軍隊已經從小亞細亞的南端登陸。

蘇拉在達達尼爾海峽邊等待盧庫魯斯率戰船歸來。這期間又得到了一些新的消息。盡管弗拉庫斯的羅馬“正規軍”已經登陸小亞細亞,但總司令弗拉庫斯與副將芬布洛斯在戰略上意見不合,加之士兵們對弗拉庫斯的昏庸無能強烈不滿,軍中發生了騷亂,弗拉庫斯被殺,軍隊改由芬布洛斯統領。芬布洛斯率羅馬軍與前來迎戰的本都軍發生了戰鬥並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