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馬略與蘇拉時代(前120—前78)(17)(1 / 2)

把這封書簡送到羅馬元老院後,蘇拉召集將士,告訴他們自己要殺回意大利的決心。他還對將士們說,此行會麵臨10名以上的將軍和20萬以上的軍隊的迎擊。將士們一致表態,誓死跟隨蘇拉衝鋒陷陣。不僅如此,將士們還主動要求拿出自己的積蓄作為軍隊打仗的經費。將士們都知道,蘇拉盡管在籌措資金時措施強硬,但他從不往自己懷裏放一個第納爾(古羅馬貨幣單位,1個第納爾相當於4阿斯)。蘇拉感謝將士們的忠心,他說:“兄弟們的情我領了,但你們的錢來得不容易,我不能收。我是個幸運者,打仗方麵的經費湊合著還夠用。”將士們當然對自己統帥的話深信不疑,也就不再堅持。這個時候已經臨近公元前84年末。

蘇拉是在公元前87年離開意大利的。在這3年多的時間裏,秦納可不會什麼都不幹地虛度時光。秦納的全名是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秦納,說起來與蘇拉還同屬科爾涅利烏斯一門。在當初馬略被個人恩怨驅使瘋狂複仇、大開殺戒時,秦納一直冷眼旁觀,馬略死後,卻出乎意料地出現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麵。

但是,秦納在實施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的、以元老院為敵的政策時,卻是毫不含糊的。他嚴格地實施了將“新公民”分配到全國35個選區的法律。當然了,核定50萬“新公民”的資產,再將“新公民”劃分為5個階層和無產階級,工作量相當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不管怎樣,《尤裏烏斯公民權法》還是有其積極作用的。根據公元前85年的戶籍調查,擁有羅馬公民權的成年男子數量,和以前相比增長了近兩倍,不考慮“新公民”一次性增加的因素,成年男子是以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的幅度在增加。

為貧民階層配給小麥的政策仍在繼續,但由於財政資金緊張,秦納就削減公共事業開支以保證小麥補貼的資金來源。在秦納統治時期,羅馬沒有什麼說得出的公共事業建設。這件事以及借款衝銷四分之三的政策,被普遍認為不過是秦納的選舉政策而已,因之成為反對者非難秦納的口實。

秦納靠他能夠掌握公民大會的選票來支撐其獨裁統治。除上麵談到的之外,他沒有再出台任何激進性的法律。秦納獨裁的三年間,羅馬也好,其他地方也好,都沒有發生流血性的騷亂。秦納以其政治上的老道,確保了元老院中開明派的支持,以致蘇拉剛剛登陸意大利時,元老院並沒有馬上要拋棄秦納的跡象。

秦納把自己剛剛完成“成人式”的女兒嫁給了時年16歲、後世成為大英雄的愷撒。愷撒這個16歲的少年,不僅與馬略是姑父與內侄的關係,還是“同盟戰爭”時期的執政官路奇烏斯·尤裏烏斯·愷撒的侄子。現在秦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愷撒,既是增強與“平民英雄”馬略的親緣關係,也是為了表示與元老院中的“開明派”和解的姿態。在那個時代的羅馬上流社會中,政治通婚已經很普遍。

在雙方蓄勢即將爆發激烈衝突的對峙階段,敵我雙方都必須忍受各種壓力。有人能夠在確信是最好的時機(即錯過這次時機將不會有更好的時機出現)作出開始行動的決策;而有人則耐不住壓力,在錯誤的時機發起行動。秦納自以為是前者,但他實際上是後者。他沒有軍團總司令的經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在戰機的把握上不及蘇拉。

秦納開始行使執政官組建軍隊的正當職權。這一年與秦納同為執政官的是馬略的兒子,二人決定用武力對付“無法者”蘇拉。如果事後回過頭來看,秦納應該在意大利以逸待勞,但他被蘇拉“有言”、“無言”的壓力困擾得不知如何是好,居然采取了離開羅馬本土前往希臘挑戰蘇拉的魯莽行動。

秦納軍隊的集結地設在意大利中部麵向亞得裏亞海的海港小鎮安科納,從意大利各地來的誌願兵們陸續向這裏集中。如果要想把這些誌願兵們迅速組建成軍團,需要總司令組織一批中級將官開展有效率的編隊工作。由於秦納沒有這樣做,誌願兵們隻好就像無組織的普通群眾那樣遊蕩在小鎮的各個地方。在這種狀態下,秦納率領著臨時組建的軍團登上了橫渡亞得裏亞海的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