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家族本身就是名門望族,理應歸為元老院階層。《尤裏烏斯公民權法》賦予所有居住於意大利的自由民以羅馬公民權,而正是愷撒家族的成員完成了這個劃時代法案的立法,因此可見愷撒家族並不是不會變通的守舊派,而是擁有開明的作風。而他的母親的娘家奧利烏斯·科塔家族也在此10年間,展現出一種積極穩健的家族風格。另一方麵,對羅馬平民而言,宛如神話人物般的馬略是愷撒的姑夫,因此,愷撒家族的成員在心理上認同平民派自是不難理解。
從愷撒母親的立場來看的話,這是為生來便注定將要從事公職的獨子的前途所作的決定。羅馬政壇自格拉古兄弟以後,呈現元老院派及平民派兩大政黨並立的局麵,如果想要立足政壇,就必須明確表示自己的立場。奧雷利婭為獨生子選擇了平民派,因為愷撒是馬略的侄子,在相當程度上已被人視為平民派人士。而他娶秦納的女兒為妻,更進一步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
其實早在與秦納的女兒談論婚事前,父親已經替愷撒定了一門親事,對方為“騎士階級”,社會地位雖不如愷撒家族,但確實是羅馬屈指可數的富有人家,對屬名門望族卻過著儉樸生活的愷撒家而言,這是個有利的選擇。放棄這門婚事而娶秦納的女兒,如果是在平時倒還說得過去,但在局勢動蕩時代作出這個決定簡直是一場豪賭。由此看來,為愷撒一生增添了幾許傳奇色彩的賭徒性格,也許正是來自他的母親奧雷利婭身上。
成人禮
在古羅馬,結婚典禮就是在神前發誓及交換戒指,然後邀請親友參加婚宴,熱鬧地慶祝一番,最後新郎將新娘抱進家中,這似乎與現代的婚禮並無不同。無論如何,這對少年夫妻如過家家般的婚姻生活,就在堪稱為羅馬婦女楷模的母親奧雷利婭穩健的管理下,在“蘇布拉”的家中開始了。16歲新郎愷撒的日常生活與婚前相同,中午之前跟著高盧籍的家庭教師用功念書,午後則到競技場鍛煉身體。舉行成人禮之前結婚,在他所屬的階級來說其實是不妥的,原本應於17歲舉行的成人禮想必也因此提前了一年舉辦。別的不說,有家室的一家之主仍繼續穿著未成年人穿的長僅及膝蓋的短衣,實在是有些不恰當。
名字為“托加”(英語為“Toga”)的長袍是古羅馬人的正式服裝,這種服裝非常不易穿著,穿法也與西裝大不相同。
這種托加由一塊裁成橢圓形的白色毛料做成,質地的厚薄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元老院的議員,可以在橢圓的圓周部分以深紅色的鑲邊作為裝飾。橢圓形的長度依穿衣者的身高來決定。由於穿著托加的過程非常麻煩,穿著時通常都需要奴隸在旁幫忙。總之,將托加整整齊齊穿在身上,就如同西裝一般地筆挺,能夠表現出一個人儀容端莊的一麵。
在穿托加時,奴仆先將短橢圓對折為不均等的兩部分,這是為了在托加裹覆於身時,能將鑲邊部分完全顯露於外側。接著,自穿著短衣站立的主人左長衣短衣女性的服裝肩,依折線包裹於頸部四周後垂下,托加的下擺長度需到達腳踝,到此完成了托加三分之一的穿著。剩下的三分之二自左肩繞於背後,經過右腋下方再繞到左肩,使它像圍巾般自然下垂。因為布量很多,自左肩下垂的部分需用左手臂來支撐。
總而言之,要將大約是身高三倍的毛料重複地在身體上圍裹,布料上所作的折痕如果不牢固,穿著時就會顯得衣冠不整。奴隸們得在前一天就需要將對折及衣褶部分的折線仔細熨燙,這是他們重要的工作之一。那時候當然沒有什麼電熨鬥,但有類似的器具可供使用。
重疊的衣褶在身體的某些部分是較多還是較少,可決定整體裝束是整齊清爽還是邋遢不整,因此善於裝扮的人在衣褶的處理上煞費苦心。從年輕時代起,愷撒無論對穿著短衣時係腰帶的位置或是托加的衣褶均煞費心思,同時他也以善於裝扮而聞名。
托加雖然無論在穿衣時還是在穿上之後均十分麻煩,但是它還是受到羅馬領導階層男士的喜愛,因為穿上長而厚的托加後,體格看起來也較健壯,舉止也似乎變得穩重,而羅馬的男性很偏愛“穩重”這個詞。
固然在公開場合應當舉止穩重,回到家中人們卻想脫下穿著麻煩又行動不便的托加。在家裏通常穿著短衣,男用短衣為短袖,兩隻胳膊裸露在外,長袖的短衣為女性專用。男性即使在冬天也不穿長袖短衣,如果天氣寒冷便將短衣重疊穿著或者外罩披風。
在奴隸的協助下16歲的愷撒也努力地練習著托加的穿著,對他而言,穿托加正是從少年拆線托加的折法期進入青年期的標誌。
然而,過家家般的婚姻生活、學習穿上托加後的言行舉止等平靜的生活卻無法繼續,暴風雨遠比預期的提前降臨了。
公元前84年底,秦納在全心投入迎擊蘇拉的準備工作時,因軍隊編製混亂而被殺身亡。公元前83年春天,率領4萬大軍的蘇拉自意大利半島南端的布林迪西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