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少年期Pueritia(前93-前84年,愷撒7-16歲)(3)(1 / 1)

就好像筆者在寫到有關馬基雅弗利的內容時,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文藝複興時期冷靜的政治思想家,9歲時目睹的“帕茲事件”後來竟影響了他的一生。少年時代的體驗對於敏感的人而言,將成為他日後思考模式的根基。不同於完全置身於事外的馬基雅弗利,此次事件中雙方當事者皆是少年愷撒身邊的親人。

老馬略滿腹的怨恨發泄完畢之後,羅馬才得以恢複表麵的平靜。公元前86年,公民大會推選馬略及秦納為執政官。對馬略而言,這已經是第七度榮獲執政官一職,但是就在他就任的第13天,也就是公元前86年1月13日,這位傑出的將領逝世於床榻上,享年70歲。在得知馬略進行的大屠殺及他的死訊後,視馬略為仇敵的蘇拉並無意返回意大利。蘇拉深知解決問題的先後順序,他必須先解決東方的問題。這段時間,秦納在意大利開始實行獨裁統治。

這裏說的獨裁統治,並非是獨裁官一人統治的政治。羅馬共和時代的獨裁官雖然握有大權,但任期限定為6個月。盡管秦納恪守這個傳統,卻因為他連續當選執政官而實行獨裁之道。凡是具有羅馬公民權者都可以經由公民大會推選擔任執政官,擁護平民英雄——馬略的平民,成為馬略的繼任者——秦納的支持群眾。在秦納實施獨裁期間,陸續通過了頗受群眾好評的各項法案,元老院隻能保持沉默,因為不諳軍事的秦納無法運用軍事力量控製政治,元老院的議員們至少不必擔心自身的安危。

青春期的愷撒

生活於獨裁統治下的少年愷撒,得以平靜地度過14、15歲,不久16歲也來臨了。就在這一年,他的父親過世,死因似乎是自然老死。身前堪稱默默無聞的父親死後,才16歲的愷撒便成為一家之主。根據當時的羅馬風俗,上流社會的女人在生子後如果再婚仍然十分搶手,也不會遭受到任何非議。但愷撒的母親奧雷利婭一反世俗,完全不考慮再婚的事,一人承擔起持家的責任,以減輕尚且年少的一家之主的負擔。她這樣做的原因是愷撒在這一年卷入了“平民派”和“元老派”,也就是馬略派與蘇拉派抗爭的風波中。

結婚

在東方的蘇拉捷報傳來後,被視為馬略接班人的秦納,為了應付遲早會回國的蘇拉而傷透了腦筋。通過多項讓民眾受惠的政策立法,他很自信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但實行源自“Dēmokratia”一語的“多數派的獨裁”這三年,不讚成這種統治形態的元老院階級,自然視秦納為眼中釘。尤其是6位元老院老議員中的一位因老馬略的報複行動而失去性命,當時秦納雖未從旁協助,卻也未曾阻止已被仇恨衝昏頭腦的老馬略。

當蘇拉如預計即將回國之時,為了從容對付蘇拉,秦納設法接近元老院人士。秦納手中擁有的第一張王牌就是馬略死後意大利仍維持著安定的政局,第二張王牌就是讓年輕的尤裏烏斯·愷撒與自己的女兒科爾涅利婭結婚。

政局混亂是保守派人士最害怕的。雖說秦納的統治方式可以說是民眾的獨裁,但在他執政期間各地均無流血衝突,因此元老院議員當中,也有人基於這一點而對他持有好感。

除此之外,即將與秦納女兒結婚的愷撒是馬略的侄子,也是被馬略殺害的前執政官路奇烏斯·尤裏烏斯·愷撒以及他弟弟的侄子,即使是由保守派人士所支配的元老院當中,有許多人對促成《尤裏烏斯公民權法》立法的這兩兄弟懷有敬意,而惋惜他們之死的議員也不在少數。對這些元老院議員來說,秦納的女兒與愷撒結婚一事,被視為秦納暗地裏向元老院謝罪的方式。

這個婚姻對秦納來說堪稱一石二鳥。借助這個婚姻,秦納與支持他的平民,以及死後仍被視為英雄的馬略,皆能更進一步地緊密結合。

秦納沒有將女兒嫁給馬略的兒子,而選擇他的侄子,其用意就在於此。如果將女兒嫁給馬略的兒子,民眾對他的支持雖然不會改變,但是就博取元老院人士的好感而言,這麼做隻會造成反效果。由此看來,愷撒第一次的婚姻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婚姻。其實政治婚姻在當時的羅馬上流社會極為普遍。但是,在17歲的成人禮之前結婚,即使在羅馬也算出奇地早。這是由於新娘的父親有不得不急的理由,因為東方已暫時獲得平靜,蘇拉隻需渡過亞得裏亞海就可回到意大利。

而愷撒作為新郎似乎並不清楚為何如此倉促地結婚。直到40歲步入壯年期後,愷撒仍與母親商談政事,所以這次的婚姻恐怕也是他的母親奧雷利婭在一旁大力促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