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青年前期Adulescentia(前83-前70年,愷撒17-30歲)(3)(1 / 2)

愷撒在征服萊斯博斯島後便轉而擔任行政工作,但他不久就向總督米努修斯要求更換工作地點。大約在公元前78年,他轉調至小亞細亞南岸的西裏西亞地方。另一方麵,蘇拉在羅馬強行重整由元老院主導的共和政體。他雖已辭任獨裁官,卻依舊健在。也許是因為一如從前地偏愛前線的工作,22歲的愷撒想去正為應付海盜而大傷腦筋的行省總督塞爾維烏斯的手下工作。總督塞爾維烏斯聽說了他在萊斯博斯戰役中的事跡後,熱烈地歡迎這位擁有“市民冠”榮銜的年輕人。

不過,在他隨西裏西亞軍團移師後不久,羅馬有使者火速趕到了軍團基地,使者帶來的是蘇拉的死訊。

愷撒馬上向總督要求辭去職務,並獲得批準。他急忙向羅馬出發,就像一艘起錨的船隻一樣,在不確定航向時便揚帆起航。在直達的可能性極小的情況下,他自小亞細亞至羅馬須先經過希臘,橫越希臘後經亞得裏亞海在布林迪西登陸,之後再沿阿皮亞大道北上。此次行程耗時2個月。當他回到羅馬的家中時,蘇拉隆重的國葬儀式已經結束,因崇拜蘇拉而加入送葬行列的全體老兵們的身影已經不複存在。但在久違4年的首都羅馬,這位22歲的年輕人尚無嶄露頭角的機會。隸屬於蘇拉派的大將盧庫魯斯、克拉蘇及龐培才是活躍於羅馬廣場的主角。而在位於“蘇布拉”的家中,愷撒的母親奧雷利婭、妻子科爾涅利婭以及首度見麵的女兒尤利婭正等待著他。

回國

雖然民眾安然無恙,愷撒再次歸來時的羅馬,平民派卻已被鏟除殆盡。獨裁者蘇拉為達到斬草除根的目的,將名列“死刑黑名單”的平民派人士以及支持平民派者統統趕盡殺絕了。此外,為徹底實行蘇拉國政改革,連被平民派視為根基的護民官也無法幸免,這就造成了護民官人才缺乏的局麵。關於蘇拉推行的國政改革的詳細內容,可參閱《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的“馬略與蘇拉時代”。一言以蔽之,蘇拉要斬斷任何可能讓平民派東山再起的根,但他遺漏了一株已經發出的芽。

此後過了3年多,平民派的這株“芽”雖然稍有成長,但愷撒的母親讓他領悟到自己還是僅有兩片葉子的幼苗。得知蘇拉的死訊後便放下一切急忙回國的愷撒,返國後並未見他有任何建樹。

在希臘,女子無論是否接受過教育都不可以參加宴會,唯有高級職業妓女才可以出席。羅馬則有所不同,教養良好的羅馬女子可以出席宴會,不會遭到冷眼相待。古代的曆史學家一致公認愷撒的母親奧雷利婭比其他受過教育的女子更具才智。她的獨生子在國外求學,她依然能夠掌握國內的形勢,除了她本身的才智外,也是環境因素使然。

正是馬略的緣故,兩位家長被殺後愷撒家族沉寂了下來,但奧雷利婭還有娘家奧利烏斯家族可倚靠。在此後3年的公元前75年,她的哥哥奧利烏斯·科塔當選執政官。奧利烏斯家族與愷撒家族同為元老院內的開明派家族,執政官奧利烏斯·科塔雖然作風穩健,但他也成為推動改革蘇拉複古性體製法案的人物。因為他位居羅馬高層,所以他是提供給奧雷利婭正確且實際情報的最佳人選。

愷撒歸國後不久,發生了對被稱為鋼鐵般穩固的“蘇拉體製”進行的首度反擊。公元前78年的執政官雷必達利用任職行省總督時組成的軍團,企圖以實力瓦解“蘇拉體製”。愷撒身為蘇拉屠殺下少數的生還者之一,對這次的起義不可能毫無感覺,但他並未參與這次行動。事後證明他的抉擇十分明智。雷必達的起義輕易地被擊敗了,他逃到了撒丁島,並在當地病逝。這次的行動宛如煙火般在瞬間消失。

導致雷必達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的人緣不好。他以低價買入蘇拉所殺者的資產,拍賣後大賺一筆。這種人即使在蘇拉死後以平民派之名起義,且不管他的政策如何,單是他的這種人格就足以使民眾裹足不前。二是得蘇拉之利而重新掌握大權的元老院果斷製定鎮壓策略,在作為“非常時期宣言”發布“元老院最終勸告”的同時,又附加“為保衛共和國”的但書。為對付雷必達而組成的軍團,由年僅30歲的龐培沉穩地指揮,迅速地徹底擊敗了雷必達軍,平民派隻好再度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