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青年前期Adulescentia(前83-前70年,愷撒17-30歲)(5)(1 / 2)

旅居羅得島的生活也偶爾中斷。因為坐小船花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小亞細亞。當那裏發生戰爭時,愷撒會自組軍隊匆忙前去應戰。蘇拉曾平定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之亂,在蘇拉死後三年,趁著羅馬正為塞多留在西班牙的起兵而大傷腦筋時,米特拉達梯伺機而起。一股不安的氣氛開始籠罩在小亞細亞一帶。

當時愷撒還沒有獲得羅馬政府的認同,因此經過短暫的混亂交戰後,他隻有先返回羅得島。公元前74年之後,愷撒就不用再回羅得島了。因為這一年他的舅舅奧利烏斯·科塔前來小亞細亞就任比提尼亞地方的行省總督。

19歲時,愷撒曾以使節的身份去過比提尼亞王國。這時由於國王尼科美德將比提尼亞王國交托給羅馬後過世,羅馬決定將連接黑海與愛琴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戰略要地比提尼亞王國納為行省。以總督身份前去的是公元前75年的執政官奧利烏斯·科塔。得知舅舅即將到任的消息,愷撒決定離開羅得島,包括隨身的奴隸在內的10位精神抖擻而且毫無畏懼的年輕人,連腦後的頭發都沒來得及綁好便舍棄“大學”,向北朝小亞細亞西岸的比提尼亞王國前進。

對剛劃歸行省的地區進行統治,本來就是件困難的任務。王政時代的做法是任命外地人為總督後,於其下再行編製。為了不讓習於王政時代的統治者受到異議分子的壓製,羅馬的做法是盡可能保留王政時代的製度,尤其是敏感的稅製問題,就政治立場而言須減稅;就經濟立場而言,則須確保統治行省所需費用無虞。在這兩個立場中取得平衡後製定新稅製,是首任總督重要的任務。

奧利烏斯·科塔在公元前75年擔任執政官任期內,以政治改革專家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因為他作風穩健卻又能改革蘇拉保守的體製,被視為重新建立剛納入行省的國家統治體係最適當的人選。但是科塔的不幸在於,在他全身心進行政治改革之前,必須先投入軍事行動,因為比提尼亞東側的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此時開始入侵剛成為羅馬行省的比提尼亞。也許米特拉達梯是擔心強敵從旁入侵。

盡管奧利烏斯·科塔以法學學者聞名,且擁有出色的政績,但他在戰場上的成績截然不同。沒多久,他被本都軍打敗,本是比提尼亞總督的他卻落得逃離當地的下場,更糟的是最後他病死在逃亡途中。戰爭才剛開始即嚐敗績的羅馬,不得不慎重思考應付米特拉達梯的對策,於是他們決定派遣執政官任期未滿的蘇拉派大將盧庫魯斯前往平亂。此時原本因為與總司令官有親戚關係而成為幕僚的愷撒又頓失依靠,另一方麵他也無法再返回羅得島。然而局勢瞬息萬變,此時突然從首都傳來緊急通知,任命愷撒擔任由於奧利烏斯·科塔逝世而空缺出來的祭司一職。

歸國

羅馬祭司階級的地位,依照從高到低的順序為大祭司-祭司-家族祭司-占卜師,女祭司則屬於另一體係。愷撒曾在13歲那年擔任過祭司。雖然《李錫尼法》賦予平民在從政界、軍界、宗教界公平競爭的機會,但是祖父輩即在元老院擁有議員席次的名門望族子弟,仍然具有先天的優勢。特別是以強化元老院階級勢力為最終目的的“蘇拉改革”,更可明顯地看出以元老院議員子弟作為優先考慮對象的傾向。愷撒在舅舅死後遞補他的職位,就是前述事實的明證。如此一來,27歲的愷撒成為祭司。這並不表示他的一切行動均與宗教有關。正如《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述,羅馬的祭司階級並非獨立於體製外,除了舉行祭典儀式者之外,其餘的人無異於一般市民。當時的大祭司梅特魯斯·皮烏斯與龐培在西班牙共同指揮鎮壓塞多留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