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73年開始,盧庫魯斯前往東方平定叛亂已過7年,米特拉達梯戰爭卻沒有結果。正如《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所敘述,擁有卓越軍事才能但具有官僚性格的盧庫魯斯本身也難辭其咎,而戰事一旦延長,任誰都會逐漸產生厭倦之意。相較於市民們期望龐培能盡快結束此戰,元老院大部分的議員卻不希望與自己立場一致的大將盧庫魯斯被撤換。讚成這項提案者依舊是西塞羅與愷撒。之後,在35個選區皆投讚成票的情況下,通過了將盧庫魯斯解職、讓龐培繼續掌握大權的法案。元老院陷入孤立和無力當中。
就任按察官
解決了海盜的問題,羅馬的商業活動恢複了往日的活躍,東方有龐培坐鎮,隻需要等待捷報傳來,公元前65年的羅馬充滿了活力與祥和。時年35歲的愷撒也在擔任“光榮的職務”,也就是政治生涯中到達第二個階段,他當選了按察官。35歲就任這個官職並非是引人注目的升遷,雖有正麵評價,但這隻是順理成章的升遷罷了。不過,愷撒決心妥善運用這個堪稱營建官的職務,拉近與民眾間的距離。
愷撒就職後,沒有顧及其他三位同僚的想法,而是進行了各項大手筆的工程。他首先開始對公元前312年修築的阿皮亞大道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工程,這條在羅馬的地位日益重要的大道有“羅馬街道女王”之稱。
另一方麵,愷撒也沒有忘記舉辦鬥劍比賽以爭取民眾的支持。他雇用320組共640位角鬥士,讓他們在右手臂戴上在陽光下閃耀動人的純銀鎧甲。他熱衷於舉辦鬥劍比賽,因為他自己的確也樂在其中,元老院的長老們雖然對此頗有微詞,民眾卻樂此不疲。
不過,在愷撒擔任按察官一年期間,他個人的負債已近天文數字。雖然如此,他卻毫不在乎,完全不顧慮巨額的借款會拖垮自己。
正是由於上述各項活動都由愷撒自費進行而導致了債務的增加。羅馬政府固然也有公費整修街道、為娛樂民眾而舉辦的鬥劍比賽,但必須經過質樸剛毅的元老院長老們批準。除預算金額有限外,還要遵循先提報者優先通過的原則。厭惡這套程序的愷撒幹脆自掏腰包。自費投入工程建設是個人的自由,有錢人承擔公共工程也是羅馬的傳統。
利用修建道路、大手筆舉辦鬥劍比賽所累積的民眾支持,愷撒在原址重建了16年前遭蘇拉毀壞的馬略勝利紀念碑。按察官的職責包括修複古建築物及紀念碑,但重建仍為國家公敵的馬略勝利紀念碑,已變成具有政治意味的行為。元老院對此感到不滿,但也僅止於此,因為元老院無法在久違的平民英雄紀念碑前落淚的民眾麵前,再次毀壞這座紀念碑。
因為此事羅馬平民也將希望寄托在了愷撒身上。在這種狀況下,對愷撒而言第一個重要官職的任期屆滿。雖然他並無卓著的政績,但他獲得了平民的普遍好感,當然同樣他也為此背負了巨額的債務。
37歲真正起步
即便不是亞曆山大大帝、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和龐培這類早熟的天才型人物,男人如果到30歲還未起步便很難成就一番事業。對傳記作者來說,40歲才“崛起”的愷撒的確有點讓人難以下筆。另一方麵,由於愷撒在“崛起”的同時,也開始逐漸掌控整個羅馬,這種極為罕見的際遇也成為傳記作家難以下筆的另一個原因。
40歲之前的愷撒,實際上在近現代的曆史學家筆下的羅馬史中幾乎完全沒有出現,這麼一來後人便無法撰寫他的傳記。因此迫使撰寫愷撒傳記的曆史學家,必須先描述這位一崛起世界即以他為發展中心的男子究竟身處何種時代。結果,愷撒“崛起”之前的羅馬史便占了傳記的前三分之一。
正如這一叢書的大標題“羅馬人的故事”所揭示的,我撰寫的重點是采取人物與時代交錯描述的手法。一般愷撒傳記的作者在書中前三分之一所描寫的“愷撒身處時代”的部分,我已在《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中交代完畢。這位在崛起時就開始掌控羅馬的人物,在他“崛起”之前有何重要性,也未與他人作任何比較。因此,即使內容有所重疊,《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中已提及的內容,在本書中則從愷撒這方麵加以描述,這類的內容就到此為止。總之,從以下的部分開始才算真正進入《羅馬人的故事4·愷撒時代(上)》。《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前三分之一的內容描述格拉古兄弟的事跡,雖然這些事發生於愷撒出生前二三十年,卻不能說與他毫無關聯。天才之所以為天才隻因為他能超越時代的藩籬,但天才之所以能超越時代也正是拜當時的時勢所賜。我覺得《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與《羅馬人的故事4·愷撒時代(上)》之間有前述微妙的關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