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戰役第三年(前56年,愷撒44歲)
筆者曾在1970年代末帶著年幼的兒子去意大利滑雪,越接近分隔意大利與法國的阿爾卑斯山,原本在特裏諾之後的寬敞道路也漸漸收窄,讓人感受到不可思議的不方便。我想也許是已經登上了阿爾卑斯山的緣故。如果不是這樣,則是為了防備他國的侵略。如果答案是後者,現在都已經是航空時代了,這樣的想法未免太不合時宜了。導彈命中目標後再派陸軍進攻,就能征服了。進入1980年代後,同一條道路變得寬敞和便利多了,修築得與國內的道路一般。我也在此時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建立歐洲共同體這樣的願望是可以達成的。
尤裏烏斯·愷撒在《高盧戰記》的第二卷就對公元前57年的戰役,以“高盧轉為和平”作出了總結。從之後的局勢來看他是出言過於草率了。可能愷撒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未交戰的部族交出了人質表示恭順吧。在《高盧戰記》的第三卷,也就是關於公元前56年的戰役的敘述,是由進入冬營期前,愷撒命令幕僚蓋爾巴鎮壓在阿爾卑斯山的山嶽部族之處開始。派蓋爾巴這麼做的理由,是為了確保阿爾卑斯山一側的意大利與高盧之間自由與安全地通商。因為這些山嶽部族搶奪商品並且索要高額的通行稅。
率領第十二軍團騎兵的蓋爾巴奉命鎮壓的地方,位於由現在的特裏諾北上至奧斯塔,再由那裏越過阿爾卑斯山而行的路段。另一方麵,愷撒每年春天越過的阿爾卑斯山的道路,已經成了當時的主幹道。我每年為了滑雪都要行經由特裏諾向西攀登至蘇薩山穀的道路。我想愷撒是打算分別從南邊的熱那亞、特裏諾的西邊和特裏諾的北邊,開發三條聯結意大利與高盧之間的道路。而通往熱那亞以外的另兩條道路,古時起便被推測為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最有可能不列顛摩利尼人的兩條路線。
所以羅馬軍向高盧移動的路線已經有了兩條。確保這兩條北通路線的意圖,愷撒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明言是保護通商的自由與安全。但經濟的進出多少也會伴隨著文明的進出,而接受文明輸入的一方往往會有神經質的反應。但經由此事可看出,愷撒擺脫了羅馬人向來以阿爾卑斯山為北邊防衛線的慣有觀念。在愷撒的眼中,阿爾卑斯山脈已經不是疆界了。
這樣的嚐試在短期來看卻是失敗的。完成鎮壓任務的蓋爾巴率領羅馬的一個軍團進入當地的冬營地時,遭到3萬名山嶽部落民的襲擊。雖然蓋爾巴為了不使士兵有太大的犧牲,於是選擇了撤退,但所幸這並不是一件足以在軍事上構成挑戰的事件。對因“盧卡會談”而比平時推遲進入戰地的愷撒而言,眼前有更需要他優先解決的事等著他。
大西洋
在發誓恭順並已提交人質的諸部族所居住的高盧西部,愷撒命令普布利烏斯·克拉蘇設置了冬營地。他是“三頭”之一克拉蘇的長子。和隻知賺錢的父親相比,普布利烏斯·克拉蘇被羅馬人喻為神鷹所產的羅馬之子,身體與心靈都展現出熠熠的光彩。之所以重用他,愷撒並非是為了完成他父親的托付,也不是報答作為愷撒情人之一他的母親,而是看重青年克拉蘇的才能。《高盧戰記》中每當提及這位青年將領時,光從書寫“青年克拉蘇”、“年輕的克拉蘇”的字裏行間,就可看出愷撒流露出的對這位年輕部下的愛護之情。而年輕的克拉蘇也沒有辜負愷撒的信賴。他總是能將許多正確的情報及時地送到在遠方的總司令官處。
身處意大利的愷撒之所以能夠得知大西洋沿岸一帶的高盧諸部族蠢蠢欲動,正是得到了青年克拉蘇提供的準確情報。但愷撒選擇了先鞏固“三頭政治”。為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必須使曾消極不已的龐培離開羅馬從而發揮他的作用。所以,直到“盧卡會談”結束愷撒才奔赴高盧,而到達青年克拉蘇所防守的冬營地時,已經到愷撒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了。
冬營中最困難的事莫過於糧食補給。要確保駐紮在剛被征服的高盧土地上的士兵的糧食補給異常艱難,因為這裏距南法行省太遠了。雖然當初設想是向發誓恭順的高盧西部諸部族購買小麥,但實際上並不夠。與第七軍團同在冬營地的青年克拉蘇,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要隊長們到周邊的部族處購買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