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壯年前期Virilitas(前60-前49年1月,愷撒40-50歲)(22)(1 / 2)

在五條戰線中與敵方戰事最少的是愷撒所率領的步兵軍團。到達當地後他們調查發現,經由陸路逼近滿是敵軍的城塞相當困難,於是隻好等待海軍到達。維奈特人所築的城塞,多在伸向水中的尖形陸地上,滿潮時當然無法通行,退潮時,船又有擱淺的危險。這樣海陸攻城戰皆行不通。為了突破這個現狀,羅馬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木工程,試圖接近他們的城塞。但敵人將武器、食糧和士兵等載入大船,向附近位於同樣地勢的城塞轉移,這樣羅馬軍所建造的工程便毫無作用了。很快夏天就過去了。而羅馬的海軍之所以遲來,一方麵因為氣候惡劣被困在港口,另一方麵即使出了港也是巨浪滔天。加上大西洋中港口稀少,難度可想而知。到夏末,愷撒已經放棄利用土木工程接近城塞,等待羅馬海軍的到來。而得知此事的維奈特人,集中了220艘船從港口後側準備突擊羅馬軍。

在山崖上觀戰的愷撒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覺得自己的船比高盧船更不適於在大洋中航行呢?打個比方來說,將圓西瓜從正中剖開,再挖掉裏麵的瓤,這就是高盧船;而橫寬跟甜瓜類似的就是羅馬船。愷撒雖然命令製造大量船隻,但所造之船都是適宜於地中海航行的單甲板平底帆船。這種船可以打海戰但並不宜在大海中航行。隻用風帆而且船身又高又堅固的維奈特人船隻,即使撞上羅馬船依舊安然無恙。但羅馬船附帶有一種稱為“槳”的馬達,而高盧船卻以帆布為命脈。28歲的年輕指揮官看到了這點。請大家回想一下,第一次布匿戰爭時代對抗海軍國迦太基時,羅馬人所想出的“烏鴉吊橋”的鐵鉤(參見《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記》)。非海洋民族的羅馬人對船並無約定俗成的概念。正因如此,即使在船上加些奇怪的裝備,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列塔尼亞地方的海洋民族維奈特人自不必說,前來支援的摩利尼人、梅那庇人和不列顛的援軍,他們皆在製造適應北方海域的堅固高船上技術精良,同時還掌握著在狂風怒濤中的駕船技術。海戰的前半段,隻見敵方自在地駕駛大船,靈巧地躲閃高空落下的箭。而自己一方卻要時時提防和敵船相撞,一直不敢靠近與敵方對決。愷撒和他的羅馬兵從山崖上看到這樣的情景肯定很是擔憂。但是,抱著決一死戰之心的羅馬船漸漸接近敵方,投擲出新兵器,戰況於是有了改變。雖說並非是出於新構想的新兵器,但也是羅馬人善於應用巧思的結果。

這種新兵器是一端係有長而堅韌的繩索、攻城時使用的投擲式鐮刀。因為此種鐮刀隻需要鉤掛在石壁或防柵上,因此沒有必要磨尖、磨亮。不過在公元前56年的那場海戰中,鐮刀被磨得相當銳利,以達到鉤掛後同時可切斷的目的。在接近敵船時投出此鉤,當鉤掛住敵船桅杆上的繩索時,便全速向遠處駛去,如此就可切斷桅杆的繩索。高盧船僅能靠帆布移動,而一旦用於打開帆的桅杆的繩索被切斷,帆布就落在甲板上無法再用。而高盧船在帆布沒辦法使用時,也不能靠劃槳前進,因為船身過高了。

帆布無法使用隻能待在原地的高盧大船,很快就被羅馬的數艘中型單甲板平底帆船包圍了。隻要上了敵人的船,就如同在地麵戰鬥了。如同愷撒所寫的:“每個士兵的戰鬥能力決定了勝負。”羅馬士兵的勇猛是出類拔萃的。

眼見形勢發生變化,未被切斷桅杆繩索的高盧船便想乘風逃走。但不巧當時風平浪靜,自然輕易地被以“槳”全速前進的細身平底帆船追上。於是大帆船麵對在數量上占優勢的羅馬船隻節節敗退。羅馬最初在大西洋上的海戰,自上午10點開始至日落時分仍然繼續著,最後在敵方僅有數艘船隻脫逃的情況下,羅馬方大獲全勝。自此之後,青年布魯圖便被視為海戰專家。

這場海戰除消滅了維奈特人投入的兵力,也削弱了派遣援兵的其他沿岸諸部族的力量。他們不隻失去了士兵,還失去了船。傳達投降意願的使節來到愷撒麵前,沿大西洋至北海一帶的部族於是臣服在了羅馬的霸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