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壯年前期Virilitas(前60-前49年1月,愷撒40-50歲)(23)(1 / 2)

高盧戰役第四年(前55年,愷撒45歲)

如同“盧卡會談”所協商的,公元前55年龐培與克拉蘇擔任了執政官。每年冬天照例南越阿爾卑斯山,在行省度過冬天的愷撒,因為“三頭政治”充分發揮了作用,比平常更早越過阿爾卑斯山回到了高盧。之後愷撒獲知日耳曼人中較弱小的兩部族正渡萊茵河往西方移動。因此正在高盧冬營的軍團有必要早日會合。

愷撒雖用“日耳曼人”一詞統一指稱他們,但實際上他們也是諸部族的共同體。日耳曼民族中最強的部族是分布於萊茵河中遊東部的斯貝比人,全部族可分為上百個共同體,每年每個共同體都要征集1000名戰鬥員,總兵力便達到了10萬人。這10萬人都是侵略攻擊外部族的主力。留在族內的人,要供養自己的家族和外出征戰者的家族。第二年外出戰鬥的人和留在族內的人再交換。通過這項製度,生活與戰鬥彼此獨立。斯貝比人的共同體中並不承認私有土地,並且不允許在同一土地上定居一年以上,因此流浪成了他們的習慣。主食為牛奶和肉,因此男人的主要工作是狩獵而不是耕作。

大概是因為以肉為主食吧,他們長得又高又壯。日常的武術訓練也很有成效,每個人都顯得非常勇猛。不過他們的生活並不如從前的斯巴達人那般規律正常。他們不在乎居住於寒地,身上的衣服也僅有毛皮。而且由於毛皮並不充足,不足以纏裹全身,有許多部位會露出來,就羅馬人的眼光看來,那是要洗浴或是下水時的半裸裝束。

他們不限製商人的活動,但是賣的不是自己生產的東西,而是搶奪來的東西。他們認為過量飲用葡萄酒會讓人軟弱,因此被列為禁止輸入品。他們喜歡本地飼養的小型健壯馬而不是高頭大馬。他們能熟練駕馭馬匹,必要時也可隨時下馬戰鬥。

斯貝比人如果戰勝其他部族並使其屈服,不會像羅馬人那樣就地進行融合並建設殖民地,他們會清楚地劃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他們常放任自己領地的周圍成為荒地,因為他們認為那樣的荒地正是自己強勢的證明。愷撒曾聽說那片不許其他部族進入的無人荒地,範圍廣達900公裏。

而居住在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人中,雖非最強但屬最大的部族則是烏比人。烏比人的居住地較斯貝比人更靠近上遊。由於這個部族住在萊茵河附近一帶,與高盧人的交流頻繁,較為文明。斯貝比人曾多次向烏比人開戰,但終因對方的人口多得無法驅趕,隻好改為要求每年繳納貢金。斯貝比人的侵略轉而集中在萊茵河下遊,因為他們已經放棄征服烏比人的念頭了。成為斯貝比人侵略目標的烏西佩提人與帖恩庫貼利人,而他們為了躲避被奴役的命運,就渡過萊茵河向高盧湧不列顛肯特地方了過來。

愷撒對整個情況了如指掌,認為公元前55年隻部署對付日耳曼人的戰線。不過,目的並非在於征服萊茵河以東,而是要讓善變的高盧人不再輕易有變。愷撒曾說過,高盧人是流言的奴隸,他們總是相信添加了自己期望的流言。但愷撒從未向高盧人流露這種看法。他考慮到日耳曼人擁有精良的騎兵,要高盧人派出騎兵協助。同時愷撒也認為要在事態未擴大之前采取行動,於是率兵向東前進。自諾曼底的冬營地出發,越過塞納河後向東北前進,然後穿過比利時,橫切過荷蘭南部,再由德國西北部抵達萊茵河,這就是他所計劃的行軍路線。很明顯,日耳曼是他的目的地。

得知愷撒越來越近,烏西佩提人與帖恩庫貼利人急忙派遣使者前往愷撒處。他們說:“我們被斯貝比人驅趕而被迫遷移,別無他法隻有到萊茵河以西居住了。”但哀求的口氣中帶有如有萬一將不惜與羅馬一戰的決心。愷撒回答道:“我並不認可守不住自己領地的日耳曼人遷居萊茵河以西,如果沒地方可住,可以去說服烏比人,請他們讓出土地。”而正為斯貝比人的專橫困擾不已的烏比人使節,正好在此時造訪愷撒。他答應將帶回愷撒的建議與部族人商量,之後愷撒再度與使節進行了商談。這期間,愷撒將行軍的速度減至每天幾公裏,但並沒有停止前進,隻是命令先行的騎兵團不要發動戰事,因為愷撒希望在交涉時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