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愷撒寫道:以小船或筏子渡河,對愷撒本人以及對羅馬而言是不安全同時也“不名譽”的方法。這是因為不願學當年迦太基人漢尼拔渡羅訥河時所用的方法,還是因為日耳曼人渡萊茵河侵略高盧時就常使用小舟與筏?實在不知道愷撒是怎麼想的。結果愷撒利用萊茵河作了一次宣傳,宣傳對象既是日耳曼人也是高盧人。隻有煽起人們的好奇心才能有好效果。而對未開化之民,最能引發他們好奇的莫過於羅馬人所擁有的技術能力了。
渡過萊茵河
愷撒所想的是在河寬水急的這條大河上建造一座橋,然後渡橋進攻日耳曼,這個想法可說是前所未有。愷撒在他的筆下,如同現場指揮般,生動詳細地呈現了這個“名譽的”渡河方法中橋的構造與建造方法。根據這個記述,後世也造了許多模型。萊茵河最初的建橋地點,在現在德國的波恩與科隆之間。
橋的建造依照下列的順序進行:將兩根45厘米粗、長度超過河深的木樁前端削尖,削尖一端分開60厘米而把另一端相互固定綁緊。將這兩根綁好為一組的木樁,用滑車沉下河去,再使用打樁機將其固定在河底;但是並非采取平常所用的垂直打入法,而是為了削弱水的阻力,采用類似屋頂斜坡的打入方式。與這組兩根木樁平行,於12米開外,也以同樣的方法再打入另一組兩根的木樁。這兩組木樁之間,架設粗60厘米的橋桁,前端各由活栓鎖固定在兩根木樁之間。這樣做出來的橋墩,一來使用的材料是木材,越含水越堅固;二來建造方法很牢靠,也能充分耐水壓。
橋墩被一一地打入,上麵再跨上橫木,然後堆積木柴重疊鋪開成橋麵。此外,在橋墩的側邊也打入木樁,這不僅可以舒緩水流的壓力,在遇敵方想駕船破壞橋時還具備防衛效果。
建橋材料運達的10天後,萊茵河上最初的橋就建造完成了。愷撒在橋的兩岸設置充足的警備隊後,便率軍渡過了萊茵河。
為什麼愷撒在這裏設橋呢?這樣的疑問會自然地浮現出來。關於這點他並沒記載,所以隻有憑推測了。我猜是由於以下三個理由:
一、此處距離曾渡過萊茵河侵入高盧、後遭愷撒殺戮的日耳曼兩部族很近,適合乘勝追擊其餘部族。
二、源自阿爾卑斯山的萊茵河在這一帶流經平地,因此能夠遠眺對岸的日耳曼人,遭遇敵方渡河突襲的危險性也就較小了。
愷撒建造的萊茵河橋(建設中的想象圖)
三、此地距日耳曼兩部族的生還者所逃竄之地的西卡恩布利人很近。這一帶萊茵河西岸的羅馬軍事基地在一個世紀後的帝政時代,已到了綿延不絕如同串珠的程度。這正表明了愷撒所製定的萊茵河才是羅馬防衛線的政策,後來的統治者也認可。德國的波恩以及科隆等城市其實名字上都還保留著當年拉丁語的色彩。講些題外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德的首都設於波恩的原因,或許是希望與希特勒決絕的戰後德國人心中,有著想歸屬萊茵河西方的願望吧。丘吉爾在譴責希特勒統領的德國人時,就常用當年以萊茵河為防衛線的古羅馬人也沒有的口吻,稱呼他們為萊茵河對岸的非文明人。
再回到2000多年前的事情。兩年後,愷撒決定再次渡過萊茵河。那時的渡河地點還是在波恩與科隆之間,比第一次稍靠上遊,距離波恩較近。很明顯,這也是充分了解了這一帶的地勢後才選擇的渡河地點。
不管怎樣,運用羅馬軍的技術力量在萊茵河上架設日耳曼人沒見過的橋,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日耳曼人甚至在羅馬軍建設橋梁期間也沒有妨害的舉動,隻是逃入森林不露麵。向萊茵河以東前進的羅馬軍,首先進攻西卡恩布利人居住地。此時,許多日耳曼部族已經派遣使者向愷撒求和,但愷撒要求以提供人質作為先決條件。在逃走的西卡恩布利人之地待幾天後,愷撒將這裏夷為平地。之後,愷撒也對烏比人的長老承諾,如果斯貝比人前來攻擊,羅馬軍將給予協助。此舉很明顯是愷撒意圖離間住在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