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愷撒可以如同蘇拉或盧庫魯斯那樣,從被征服地民眾那裏掠奪財物。但愷撒所稱霸的高盧並非蘇拉或盧庫魯斯所稱霸的希臘與中近東。此地並沒有豐富的財寶,是沒有神存在的較落後欠開發地帶。雖然部族的有權勢人士擁有黃金製品,但居民大多數的富裕程度無法與東方相比。高盧戰役終了後,愷撒在高盧全境所收的稅金一年為4000萬塞斯特斯,這隻是羅馬廣場擴建工程用地收購費的三分之二而已。這證明當時的高盧即使榨幹也所得有限。再說向戰敗者征收他們所無法負擔的重稅,對想將此地納入羅馬國的愷撒而言,也算是愚蠢的辦法吧。
要從高盧征收重稅不易,總可以將戰俘賣為奴隸換錢吧。但實際上被愷撒當成奴隸賣掉的戰敗者,隻有違背誓約後再度挑起戰事的人。普魯塔克寫道:“高盧戰役後有100萬人淪為奴隸。”不過研究者一致認為這並非實際的數目。戰役中期終了是在公元前55年,10萬應是較為貼切的數目。如果將奴隸平均每位以200塞斯特斯賣出,得賣出30萬人才夠用地收購費。因此,以賣奴隸為財源的說法很難讓人信服。
那愷撒是不是另有財源呢?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出發至高盧前債務累累的愷撒,隨著高盧戰役的進行,不知何故手頭也似乎逐漸寬裕。即使掠奪和高額征稅也有個界限,而賣奴隸的費用也是不夠的。僅以高盧為基地的愷撒如何明顯地改善了他的經濟狀況呢?
也許這個有些俗氣的問題不適合在學術上討論吧,因此研究者們不大涉及此問題,隻能從古羅馬時代的書籍中尋找蛛絲馬跡作為推理的基礎。我想他是將在高盧的專利權商業化了。其實這並非是我一人之見,以“通俗歌劇”聞名的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在他的《尤裏烏斯·愷撒的經營》(Die Geschafte des Herrn Julius Caesar)中也提到此假設。
羅馬化對羅馬國而言是最好的安全保障,因此愷撒打算將向西擴張以萊茵河為界的高盧全境全都羅馬化。套用愷撒自己的話,就是“文明化”。然而愷撒了解民族的文明化,不是去讀西塞羅精湛的散文及卡圖魯斯充滿情感的韻文,而是可以由經濟來完成。因此,愷撒積極獎勵與高盧通商。
商人對新市場的開拓相當感興趣,這是古今中外都一樣的。愷撒把他軍事稱霸下的高盧開放給了羅馬商人。住在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商人大多是擁有羅馬公民權的南意希臘人,他們便大舉越過阿爾卑斯山向北進入高盧。愷撒將自己征戰換來的稱霸高盧的通商權利賣給了他們,這或許是有期限的契約關係,因此愷撒便有了穩定的固定收入,他的經濟狀況在實行這項方案後得到改善的可能性也就很高了。
一旦放任特權者使用特權,就有縱容他們為所欲為的危險。愷撒沒有忘記控製這種情況是作為統治者的責任。無論是否完全征服了高盧,愷撒已經製定出詳細的統治政策,其中就包括稅製,這樣便可以控製追求利潤者的為所欲為。
我是根據以下列兩點作出推論的:一、一年後克拉蘇死去,而愷撒的經濟狀況也正好在這個時候因為有固定收入而改善了。所謂的“改善”就是一向隻知借錢的愷撒,這回有錢可以借給別人了。
二、在五年後的內亂中,南法的馬賽站在龐培那一方與愷撒作對,原因就是傳統上馬賽商人獨占著與中北部高盧的通商特權,而羅馬商人利用高盧戰役的機會,取代了他們的地位,這樣的變化令他們心生怨恨。
總之,愷撒找到了一條不掠奪也不征收重稅就可賺錢的途徑。因此,在布萊希特以史料調查為基礎寫成的《尤裏烏斯·愷撒的經營》一書中,以公元前60年愷撒被選為執政官作結。不知布萊希特之前是否有提筆寫高盧戰役那段期間愷撒的念頭。他是一位共產主義者,且是富有批判精神的作家,但在寫《尤裏烏斯·愷撒的經營》的當年就過世了。布萊希特通過從最初以債權人身份與愷撒交往、後來成為愷撒秘書的故事主角口中,將愷撒與金錢的關係表現了出來,請看以下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