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壯年前期Virilitas(前60-前49年1月,愷撒40-50歲)(37)(1 / 2)

龐培與愷撒寄希望於自己部署的幕僚能夠幫助克拉蘇作出正確的抉擇和判斷,但實際上在敘利亞的克拉蘇充分行使了自己作為總司令官的主導權,而身為軍團長的歐古塔烏斯以及克拉蘇的兒子普布利烏斯也隻有聽命行事。

克拉蘇在上任的第二年——公元前53年,就正式遠征帕提亞,而當時軍隊的軍事訓練還不充分。克拉蘇手下的8個軍團中,有多達6個軍團的新兵,如果未經堅忍且充分的軍事訓練,是無法成為有效戰鬥力的。如果是愷撒會先讓運輸車隊做護衛,保護新兵,讓他們慢慢習慣戰爭,而不會一開始就把他們投入戰場。

克拉蘇的任期尚有四年,而且帕提亞的軍隊也不會主動出擊。但是,急不可耐的克拉蘇還是決意強行遠征。史料中並未提及克拉蘇的幕僚們在對待遠征的態度上,是否分為讚成與反對兩派,但是對遠征時取何道而行,克拉蘇所認可的道路行徑,卻引起了幕僚的激烈反對,這點在史料中是可見的。

因為克拉蘇的進攻目標是帕提亞的重要都市塞琉西亞,從敘利亞到塞琉西亞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是由敘利亞的安提阿出發後,直接往東取道,到達幼發拉底河。沿此河,向與底格裏斯河之西的塞琉西亞同緯度的東南方進軍。取此路可以讓運輸車隊乘船運輸過去,這是一大優點。隨後離開幼發拉底河,向東朝底格裏斯河方向進發,橫穿10餘公裏的沙漠之後,到達塞琉西亞。這條路徑也是由東方向地中海沿岸的通商之路。

另一條路徑是在近幼發拉底河處就離開此河,向東南行,橫越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地帶,到達底格裏斯河之後,再沿此河至塞琉西亞。

克拉蘇聽信一個負責軍隊行軍向導的阿拉伯貴族進言,決定采行第二條道路。考慮到亞美尼亞王曾承諾會親自率軍參戰,由北而來與羅馬軍會合,這條道路的確很便利。

而幕僚們卻反對此事,反對的理由是還得穿越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地帶。但是激辯之後,總司令官的意見壓製了他人。

克拉蘇在敘利亞行省的防衛上留了1個軍團,其他士兵均參加遠征,包括7個軍團共計2.96萬名的重裝步兵,以及使用投石或弓的輕裝步兵4000人、騎兵4000人,再加上克拉蘇任前執政官時所帶的眾多侍從與役使奴隸,合計近4萬人。

以下將對克拉蘇所未知的國度——帕提亞王國的現狀作一敘述:在東方貿易中致富的帕提亞王國,已成為靠近佩魯西亞帝國、擁有廣大土地的大國。西邊的邊界雖為幼發拉底河,但是由於幼發拉底河和地中海的東岸地帶橫亙著敘利亞的沙漠,因此邊界並沒有劃分得很清楚。這是帕提亞之所以和西方的大國羅馬常發生糾紛的原因。北邊的三分之一和亞美尼亞王國接壤。亞美尼亞往哪邊靠呢?這成了問題點,不過經過羅馬方麵盧庫魯斯、龐培的攻勢後,公元前1世紀中期,亞美尼亞已經成了羅馬的同盟國。另外三分之一與裏海相接;而北方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與居於裏海東側的高原民族相接。南方是波斯灣,東方邊境是現代的阿富汗。說起來,亞曆山大大帝東征的結果是融入了希臘文明圈,而之後由塞琉古王朝的失政所帶來的空白狀態中,征服北方高原民族的是帕提亞王國,就是現代的伊朗與伊拉克。與希臘文化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相比,他們當然較近於被亞曆山大大帝所滅的波斯文明的後繼者。製度也像波斯,是絕對君主製。

帕提亞王國的經濟基礎為底格裏斯、幼發拉底兩河周邊的農業與工商業。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水準很高。然而,工商界皆和羅馬的“騎士階級”相當。國家是由國王與貴族階級同執牛耳,沒有希臘、羅馬所存在的公民概念。在這種社會製度下,當然最後會連軍事力量也為支配階級所獨占。騎士當然是以重裝騎兵為主戰鬥力,他們的主要武器是長矛,擁有高原騎馬民族的禦馬技術,各個重裝騎兵的戰鬥力皆很厲害。在還未使用馬鐙的時代,非騎馬民族的騎兵攻擊力隻能用肩與腕的力量。而慣於將兩腳夾住馬腹的騎士,就可以用肩、腕的力量,加上馬本身的突擊力為總攻擊力。此外,帕提亞也利用了波斯以來的戰鬥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