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蘇所率領的羅馬軍,在渡幼發拉底河時就遇上了障礙。先是傳來亞美尼亞王沒法參戰的消息,接著是原本擔任行軍向導的阿拉伯貴族不見了,也許是因為得知亞美尼亞不參戰,令他感到不安吧。另一說法為這個阿拉伯人原本就是間諜,將羅馬軍誘至沙漠地帶正是他的任務。總之,一開始這場進攻戰就存在了諸多不安的要素。
斜穿過橫亙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的沙漠地帶實非良策。在與亞美尼亞軍會合無望時,克拉蘇的軍隊也無法取道第一條路徑,隻能稍稍後退,向距幼發拉底河不遠的東南方路線前進。但是,總司令官克拉蘇急於早日穿越沙漠地帶,於是行軍如同追日。中東的5月不同於地中海的5月,況且克拉蘇在抵達幼發拉底河時,也沒給士兵幾天的休息。在烈陽炎炎的沙漠中,羅馬兵的行軍背負著40公斤的物品前進。而軍事訓練不充分的士兵,素質尚有欠缺,尤其在沙漠中炎熱口渴時,更是容易感到絕望。而敵人的蹤影很快就在沙丘上出現了,這時距克拉蘇軍隊渡過幼發拉底河才幾天而已。克拉蘇軍隊的位置在今天的敘利亞國內,還沒進入伊拉克。因此以過於深入敵方來為行軍受阻作辯解是不成立的。
克拉蘇立刻布陣迎戰帕提亞的軍隊。左翼由財務檢察官卡西烏斯率3000名騎兵,中央為軍團長歐古塔烏斯率全體步兵,右翼為克拉蘇的兒子率領以1000名高盧騎兵為主力的2000名騎兵。但是,中央步兵團的橫向廣而縱向薄,這點引起了總指揮克拉蘇的注意。克拉蘇擔心如此一來會遭敵人重裝騎兵(他還不知敵方為輕騎兵)的突破,於是就將長方形陣變為較耐側麵攻擊的正方形陣。但是沙漠這戰場並不是平坦的,而有沙丘起伏,正方形的優點則無法被利用。而且在地勢起伏不平的地方布陣,要花不少時間,因此敵人來襲時,布陣還未完成。
帕提亞的軍隊借助沙漠地形,讓馬匹奔馳造成塵土飛揚,讓羅馬軍隊以為敵軍人數比實際的多很多。此外,沙漠的強光之下,敵方騎兵所持圓形小盾牌上的金屬麵會反射陽光,這也影響了羅馬軍對敵軍兵力的判斷。帕提亞士兵敲擊著小鼓,讓羅馬士兵人心惶惶。蘇雷納斯見到羅馬軍的布陣,知道很難通過攻擊摧毀羅馬軍團的方形布陣,於是他命令輕騎兵發動攻擊,以擾亂敵陣,使羅馬軍自行崩潰。羅馬軍內的弓兵屬輕裝步兵,並非主戰鬥力,箭的射程為50米。而帕提亞騎兵使用由蘇雷納斯改良的弓,所射出的箭射程距離是羅馬弓兵的3倍。羅馬兵的弓箭觸及不到敵軍,敵兵的箭卻精確地射了過來。羅馬軍隊本來認為再忍耐一陣子,敵方的箭就會射盡。但是箭源源不斷,像雨一樣落下來。一股莫名的不安,使羅馬軍堅固的方形陣,向四方潰散。
如此一來,蘇雷納斯掌握了戰鬥主導權,羅馬軍隊完全成了帕提亞的囊中物。帕提亞輕騎兵馳騁於沙漠中,向頻頻退守的羅馬兵放箭,如同狼馳騁於羊群周圍,然後將之逐一獵殺。經由蘇雷納斯改良後的箭,攻擊力很強,甚至能貫穿羅馬兵的盾,胸甲等更派不上用場,在混亂之中,平時的訓練不足更使得羅馬軍隊的形勢雪上加霜。
麵對蘇雷納斯的戰法,羅馬騎兵的機動力雖然比步兵更優良,但此時也無計可施,因為他們的武器是矛和劍,如果不接近敵人是無法發揮威力的。但是敵人的箭雨使他們無法逼近。羅馬的4000名騎兵和防戰方麵的步兵一樣,陷入苦戰。
這次並非羅馬軍第一次與遠東軍對決。即使不提亞曆山大大帝,蘇拉也曾兩度大勝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蘇拉門下的盧庫魯斯曾大勝亞美尼亞的軍隊,雖然敵方擁有10倍於己的兵力。而亞美尼亞人的戰法與帕提亞軍隊非常類似。在戰爭中麵臨不測的事態時,勝負的關鍵在於最高司令官的臨機應變之道,而克拉蘇應戰經驗的匱乏也讓羅馬軍隊很難扭轉戰局。
克拉蘇命令守右翼的兒子普布利烏斯率2000名騎兵發動攻擊。要突破此時的現狀隻有靠攻勢了,因此這個攻擊命令下得並不壞。但是,他同時也向卡西烏斯率領的2000名騎兵下了攻擊命令。這種情況下,普布利烏斯率領的騎兵應該去擾亂帕提亞輕騎兵的攻擊,好給羅馬軍隊有喘息之機,但萬萬不能深追下去。比如愷撒帶兵時就相當忌諱騎兵深入追擊時而導致被孤立。但是克拉蘇的兒子還太年輕,他正因為被帕提亞軍隊戲弄而怒火中燒,失去了身為將領的自製力和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