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在此作了一個近現代研究者都認為是錯誤的決斷,他將兵力分為兩個部分,他讓副將拉比埃努斯率領留在桑斯的2個軍團,另加2個軍團共4個軍團,前往壓製北邊的歇諾內斯人與帕裏西人。愷撒親自率領6個軍團,南下向奧弗涅人住地進發。這樣的分兵是否正確?對愷撒而言,在敵人戰場上戰鬥,背後的安全問題必須考慮。就這樣,6個軍團3萬重裝步兵加上2000名騎兵以及1萬名埃杜伊人士兵,直搗韋桑熱托裏克斯的根據地。時間就這樣邁入了5月。奧弗涅人的年輕領導者,已經準備妥當迎擊愷撒。在愷撒從布爾日出發,取道德西茲時,他就已經清楚地洞悉了愷撒的意圖。海拔700米高的格爾戈維城鎮周圍,已圍繞了城牆,外側高地與平野相接之處,壘起2米高的石壁。他發布工程命令的同時,親自領兵追蹤離開德西茲的愷撒部隊。雖是追擊,他仿佛故意讓沿阿列河東岸南下的愷撒看見,沿西岸行軍。在河的對岸進行如此緊密地追擊,是為了不給愷撒架橋的時間。阿列河雖然算不上一條急流,但在春天水流激增時,若不設橋人也無法通行。
就在韋桑熱托裏克斯在對岸緊盯不放時,愷撒心生一計。他讓4個軍團偽裝成全部軍團般聲勢浩蕩地先行,自己則和2個軍團靜候在森林裏。等瞞過歐維人年輕將領後,2個軍團搖身一變,成為架橋的工兵。架橋對他們而言是家常便飯。沒有敵人幹擾,在遠比萊茵河狹窄的阿列河上架橋,可說是小菜一碟。愷撒的2個軍團先行過河,確保對岸安全後,他叫回4個軍團,再行渡河。羅馬的6個軍團全部平安無事抵達西岸。韋桑熱托裏克斯不願在無萬全準備的態勢下會戰,讓軍隊急行至格爾戈維。渡河5天後,愷撒到達了可以望見奧弗涅人首都的地方。
研究者指出,格爾戈維位於現在克萊蒙費朗以南6公裏處,愷撒一望地形,即知攻戰困難。雖然僅是一座矮山丘,但建造於高處的城鎮周圍已加上城牆,而下方又建造了防衛用的城牆。上下兩重城牆中間的山脊地帶,全是敵軍的帳篷。要攻進去,幾乎全無可能。如果要采取包圍戰,軍糧補給的問題,又因為無法盡信埃杜伊人,不敢貿然行事。
困於格爾戈維的韋桑熱托裏克斯,致力於整合旗下各部族。他不給族長考慮的閑暇,每日召集他們給予指令,士兵更是沒有考慮的時間。
愷撒同樣忙得不可開交。他在可看見格爾戈維的正麵高地上,為6個軍團建了堅固的營地,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營地與格爾戈維連線上的一座小山丘。那裏雖然已被敵方占據,但愷撒夜襲山丘占為己有,配置了2個軍團在那裏築起小陣營地。接著,為了便於士兵在大本營以及山丘上的這個小營地之間移動,愷撒命令士兵挖掘了兩條寬3.6米的壕溝,由此可見他長期作戰的決心。
奧弗涅人與埃杜伊人之地,以阿列河為界。東北部屬於埃杜伊人,西南部屬奧弗涅人。對於正圍攻奧弗涅的首都的愷撒而言,若能得到東北部埃杜伊人的補給,長期包圍戰也就有了可能。但是,兩個部族在地理位置上相臨,如果埃杜伊人向奧弗涅人靠近,軍糧補給困難後就會導致大問題。然而這一切正漸漸變為事實。
埃杜伊人內部分裂,最初不過是勢力之爭,後來竟發展為以高盧民族意識為出發點的抗爭。親羅馬派,以愷撒及羅馬往日的厚待為由,主張繼續恭順羅馬;反羅馬派指出,韋桑熱托裏克斯麾下的高盧部族,之所以在反羅馬抗爭中失敗,歸根結底是因為同為高盧民族的埃杜伊人沒有參加,如此一來埃杜伊人豈不成了背叛者?親羅馬派立刻向愷撒報告此事。愷撒並未回應,因為他害怕譴責反羅馬派隻會讓埃杜伊人倒向敵方。愷撒的態度助長了反羅馬派的氣焰,他們殺害滯留於埃杜伊人領地的羅馬商人,沒收其行李與貨物,與加努特斯人當初的手段如出一轍。無路可退之人,隻能做得比最初的選擇更加極端。此時的愷撒深知,靠埃杜伊人提供兵力、軍糧補給完全不可能。如此看來,格爾戈維一戰,隻有撤退一途。但是,不戰而退,隻能對敵方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