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的文人往往會嘲笑軍人執著於組隊訓練以及按規則行進的做法,但其實這並非可笑之事。如果隊伍散亂,行軍、布陣中指令都無法下達。作最少的犧牲,才可能會有最大的收獲。從這一點出發,就不得不了解軍隊的機能構成。首先必須了解指揮係統。由指揮係統傳達的指令,通過中隊、大隊、軍團等井然有序的組織串聯,才能充分傳達到每個角落。愷撒軍自格爾戈維的撤退,是退離而非敗逃。羅馬各軍團都井然有序地撤離,高盧軍並未展開追擊,因為要追擊有組織撤退的羅馬軍並非易事。撤退後第三天,愷撒軍再次架橋,到了阿列河的東岸,全程沒有遇到過韋桑熱托裏克斯部隊的任何幹擾與妨礙。
就韋桑熱托裏克斯而言,無須操之過急,目前為止,他已經是個勝利者。愷撒的神勇和不敗戰績根本就是個神話。他毫發無損地撤退,對韋桑熱托裏克斯來說已是十足的勝利。與愷撒交手,韋桑熱托裏克斯仍能守住老巢,愷撒“將軍”
這步棋,算是失敗了。愷撒撤退的消息立刻傳遍高盧全境。在羅馬問題上難以抉擇的部族,也清楚地作出反對羅馬的決定。在埃杜伊人內部,民族派勢力占據了上風。愷撒當初分成三塊的高盧,也就是塞納河及馬恩河兩河以北的比利時人的東北高盧,加龍河以南的阿奎塔尼亞人的地盤,塞納河與加龍河之間遼闊的中部高盧,現在全部都開始反抗羅馬。留在羅馬陣營的部族,隻有自願選擇了羅馬的雷米人與林貢斯人,以及恐懼日耳曼人入侵而不得不臣服於羅馬的特雷維利人。四分五裂的高盧民族,終於做出團結一致的姿態。四麵楚歌的愷撒和6個軍團繼續急行軍,與前往集合地的副將拉比埃努斯所率領的4個軍團,在桑斯成功會合。
愷撒再度擁有10個軍團的指揮權,但形勢並無轉機。首先,與騎兵強悍的高盧人戰鬥,愷撒的騎兵戰鬥力顯得極為低下。以往埃杜伊人是愷撒軍隊騎兵的主力。這時愷撒隻有當年雇用的400名日耳曼騎兵,以及少數因崇拜而追隨他的高盧騎兵。愷撒派遣急使到萊茵河東岸,向同盟的烏比人請求補充騎兵。在騎兵到達之前,愷撒一直動彈不得。
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對愷撒而言,這是一段一籌莫展的艱難時期。而此時,存放有大部分羅馬軍務公文書的蘇瓦鬆也落入敵手。在韋桑熱托裏克斯的指揮之下,高盧全族團結一致反抗羅馬。如果讓奧弗涅人的年輕領導者的戰略全部實行,愷撒和10個軍團岌岌可危。事實上,在得知愷撒撤離格爾戈維消息之後,首都羅馬的元老院派開始得勢。此外,原本喪妻(愷撒的女兒尤利婭)單身的龐培,與元老院派重臣梅特魯斯·西庇阿的女兒再婚,立場突變,成為親元老院派。困於桑斯的愷撒,此時向首都要求援軍,或許也沒辦法獲得支援。
如果韋桑熱托裏克斯的戰略完全付諸實施,因焦土化無法順利獲得補給的愷撒軍隊,遲早得踏上離開南法行省之旅。再者,離可提供補給的部族頗有些距離,調撥糧食須有遠行的打算。與韋桑熱托裏克斯集結的30萬兵力正麵衝突,犧牲會有所增加。還有,即使能平安返回首都,進行了耗時7年的戰役和犧牲諸多將士卻仍然稱霸失敗,這等於斷送了愷撒的政治生命。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如果”並未發生。
高盧一側,這次並不是因為有部族反對焦土化作戰,原因出在奧弗涅的這位年輕領導者身上。
此時高盧有9萬名步兵、1.6萬名騎兵,加上其他可能召集過來的士兵近30萬人。而愷撒隻有10個軍團不足5萬人的兵力,另外愷撒隻有一些產自日耳曼的貧弱馬匹,他將馬匹分給將官,建立騎兵,但也隻能擁有不足1000人的日耳曼騎兵團。即使是這樣,愷撒依舊不願意隻是防守。他離開桑斯,率軍向東南進發。正如他在書中所寫,如此行動對救援南法行省更為有利。盡管此時韋桑熱托裏克斯布局良久,煽動南法行省高盧族脫離羅馬統治的行動已經失敗。可能愷撒的心中,暫時撤退到南法是一項選擇吧。而最後把他從困境當中解脫出來的,居然是他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