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壯年前期Virilitas(前60-前49年1月,愷撒40-50歲)(45)(1 / 2)

第四,韋桑熱托裏克斯選擇了以阿萊夏為最終決戰的場所,阿萊夏是全體高盧人的聖地。占據此地,很自然能點燃高盧人的民族意識,發動全體高盧人做自己的後援。

但他並不願以手邊僅有的8萬名步兵和1萬名的騎兵,迎擊愷撒。早在愷撒完成對阿萊夏高地包圍之前,韋桑熱托裏克斯就向大部分的騎兵下達指令:返回故鄉征兵征糧。

韋桑熱托裏克斯命令他們,在各自的家鄉征集有戰鬥能力的男子;另外,他告訴騎兵,阿萊夏所貯藏的軍糧僅有30天,如果缺乏救援,自己將會落入敵手,8萬名高盧兵將與他休戚與共。受令的騎兵,在晚上9點的夜幕中出發。糧食隻夠維持30天,韋桑熱托裏克斯希望後援能夠盡早抵達,而這些高盧騎兵,多為上層階級子弟,在高盧各部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派遣這樣的人當使者應該是有利的。

那麼,相對於韋桑熱托裏克斯的想法,愷撒對戰場移至阿萊夏又作何感想呢?他雖對此沒有作出任何的敘述,但根據《高盧戰記》這個部分對於愷撒言行的描述來推測,我確信他看見敵人退居阿萊夏後,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勝利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此後愷撒給部下交代了許多構想,看不出有任何猶豫,而且這些構想也非常有效。大小決定全都建立在他一貫的戰略基礎上,任務隻交給他信任之人和能成事之人。那麼,為什麼愷撒在還未開始戰鬥前,就認為可以獲勝呢?

一來,阿萊夏地勢與格爾戈維相似卻不全然相同。格爾戈維背倚山巒,三麵都是向平原展開的高地,因而建立低達山腳的包圍網絕無可能。阿萊夏也屬高地,周圍城牆環繞,這點很類似,但是高地的背後不是高山而是河流。未臨河的一方,有4.5公裏長的寬廣平原。這樣的地勢對於建立跨河的包圍圈是可行的。即完全可以采用包圍戰術。

另外,愷撒經常詢問當地居民和俘虜,很好地掌握了阿萊夏城的現狀及敵人的動態。他得知敵方幾乎沒有騎兵,而高盧軍對羅馬騎兵頗為忌憚。愷撒兵團的戰鬥經驗與高盧步兵相比,簡直可以以一敵十。因此,即使羅馬軍建設包圍圈時,不斷遭到敵方的幹擾,但羅馬一方很快就能消除幹擾。

第三,外部援軍的到來,早就在愷撒當初的預料之中。即使城中軍隊同後援軍一起夾擊愷撒軍隊,愷撒也想好了破解之策。他非常確定地相信自己握有能夠“將軍”的棋。

愷撒在此後的《高盧戰記》中以工程師一般的口吻,事無巨細地描述包圍網的規模以及建築工勢。在《高盧戰記》或《內戰記》中,每每看到這樣的描述,我這沒有理工背景的人,實在吃不消。有意思的是,耐著性子讀下去,卻發現這類文字有些同後文的戰役相關,有些和戰役無關但能喚起讀者的思考。我個人就覺得羅馬軍團,尤其愷撒麾下的軍團,真的稱得上是具備日常生活智慧與技能的團體。

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是從羅馬軍的基地開始發源的,這一點從現今的城市名稱的拉丁語發音便可知一二。即使科隆、維也納這類大城市不在此列,中小型的城市的名字也大抵如此,當年許多羅馬軍團的士兵退役後,在作為退休金的土地上直接定居,他們便給這些地方取了名字。

經過在兵團的磨礪,他們學會觀察地勢,根據地勢判斷可以建成怎樣的城鎮以及如何做防護才是最為有利的。此外,他們學習建築技術,更為有幸的是,他們在愷撒這樣能規劃出既實用又能有所創新的工程總司令麾下服役。他們中出現優秀的城市規劃者、建築師、技術工人等,當然都不會讓人意外。

多年後,愷撒讓退役的舊屬以服役所屬的軍團為單位進行殖民。過硬的技術,共同體內部一流的指揮係統,使得新城市的建成得以進行。他們所建的城鎮,在2000年後依然存在,或許要歸功於他們在兵役中所學的工程學知識以及作戰時的實地訓練。在當地殖民的士兵娶當地女子為妻,在羅馬時代非常常見,這也算“羅馬化”的一部分吧。

阿萊夏包圍圈的建設顯示了愷撒工程學素養的一麵,根據800年後在拿破侖三世主持的考古發掘中,印證了《高盧戰記》中所述的包圍網的建設,所言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