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羅馬將士們,一邊是時不時嗬斥下屬、自信滿滿地發布命令的大將,一邊則是邊給長官取綽號、邊從事工程的士兵們。那年愷撒48歲,士兵們的年齡多是介於24歲至32歲之間。與內側相同的七層防衛工程,也以同樣的順序在外側施行。(首先建設的寬6米的“U”形壕溝未在插圖上顯示,總共的防禦設施有七層。——譯者注)這個戰爭史上前所未聞的包圍網到完成為止,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這些工程後才允許士兵休息的愷撒,預料一個月之內,戰爭勝負便知分曉。他命令全軍貯列阿山堡壘羅馬軍步兵陣地阿萊夏包圍模式圖(上)和羅馬軍陣地周邊的斷麵圖備30天的食糧與馬用飼料。他與士兵一樣,等待時機。
在阿萊夏固守的士兵依照韋桑熱托裏克斯的配給製發放食糧,不久,糧倉開始見底。而愷撒的嚴密封鎖,使他根本無法突出重圍獲得糧食。8萬名士兵加上阿萊夏居民,一張張嘴都要吃飯,但是仍然不見援軍的影子。在阿萊夏被圍的韋桑熱托裏克斯,甚至無法派出偵察兵,他因而對外圍的境況一無所知。援軍是否已經完成組建,韋桑熱托裏克斯不得而知。此時再派騎兵求援,也是個輕率的決定。突破封鎖網,搜集情報,並非簡單的騎兵能夠完成的。為防備被羅馬人抓捕,騎兵必須分幾批送出。韋桑熱托裏克斯在其他方麵是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才能,但是他似乎從未考慮過這種情報來源被切斷的情形。
實際上,對外部毫無所知的不安,與儲養不斷減少的危機,一天天在城內蔓延。韋桑熱托裏克斯召集的作戰會議中,出現了投降和冒死出擊兩種意見。經商議決定,必須忍耐至後援到達。但是食糧在不斷減少,韋桑熱托裏克斯打算將阿萊夏的全部居民趕出城去。或許他指望被趕出去的這批超過1萬人的男女,能夠在成為羅馬軍的奴隸後,得到救命的糧食。但是同處決戰時刻的愷撒,也並無餘糧,他命令士兵斷然拒絕阿萊夏居民的請求。被拒絕的居民隻有渡河走入山野,當時為夏季,難民們或許還不至於窮途末路。
困在城裏的韋桑熱托裏克斯,還不知道援軍的組編正在進行。韋桑熱托裏克斯希望召集所有能投入戰鬥的高盧人。而根據各族長作出的判斷,他的願望並未能實現。要知道,兵力越多,軍糧籌集也就越發不易。實際上,打算參加救援的部族總數接近50個,各部族所提供的兵力數為:步兵25萬人,騎兵8000人。除了阿奎塔尼亞,幾乎高盧全境都起來對抗愷撒。連高盧戰役初年敗給愷撒的赫爾維西亞人(瑞士人)也提供了8000人。另外,三年前第一次遠征不列顛,深受愷撒信任並被派遣為外交使節,同時因此功無須負擔提供羅馬軍軍糧義務的寇由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家安德烈·帕拉迪歐繪的《高盧戰記》插圖中的阿萊夏攻防戰圖米烏斯,這次也舉起反旗。奧弗涅人指揮官的基本策略——鼓舞高盧人的民族意識,終於有效地得以實現。
25萬名步兵及8000名騎兵的指揮工作,交由4位司令官擔任。提供最多兵力——3.5萬人的埃杜伊人,派出畢利多馬羅斯與耶波利傑尼庫斯兩位首領。同樣提供3.5萬人的奧弗涅人,派出韋桑熱托裏克斯的表兄弟貝爾卡西貝拉努斯上陣,再加上寇米烏斯共4人。僅提供4000名士兵的小部族——阿托雷巴提人首領寇米烏斯,如何能成為4位司令官之一呢?一定是他熟知愷撒的緣故。在埃杜伊人之地集結的救援全軍,在這4位將領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位於法國中部群山之間的阿萊夏出發。
公元前52年9月20日,因為用的是愷撒改製之前使用的曆法,實際上還是夏季,高盧後援大軍抵達了阿萊夏的前方。指揮官構築陣地的高地與阿萊夏要塞同高,因此,困於阿萊夏的部隊很快覺察到援軍已經到來。韋桑熱托裏克斯與8萬名被圍之兵欣喜萬分:一個多月坐困圍城的日子終要結束,很快就可以內、外夾擊,發動總攻。
愷撒將以不足5萬人的微薄兵力,與內外相加近34萬人的敵軍戰鬥。我認為戰鬥如同管弦樂演奏會,成功與否有七分已在登上舞台前決定,而剩下三分,由登上舞台後的發揮決定。普通的指揮者,在登上舞台前如果沒有十分把握便無法安心。戰爭跟音樂會類似,漫長的準備而結果將在數小時內決定。曆時30多天精心準備的阿萊夏攻防戰,勝負僅在三天的戰鬥中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