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龐培和愷撒的對決大戰略。龐培一路逃跑,並不是因為害怕打仗。愷撒渡河及隨後的一係列快速進攻確實是龐培沒有預料到的,因此完全沒有作好迎敵準備。龐培認為,與其如此匆忙地應戰,不如一邊撤退一邊動員自己的clientes 籌備戰事,等到條件成熟後再與愷撒正麵對決。而愷撒顯然也是看透了龐培的想法,於是才想辦法試圖阻止龐培。因為隻要離開意大利半島進入地中海海域,龐培就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軍事力量的強弱,不能僅從作戰兵力的多少進行判斷,還要對兵力的維持能力、補充能力、對戰局有決定作用的其他因素等進行綜合考慮。
愷撒的clientes 是曾經支持了他在高盧8年作戰的意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的行省。他們能夠為愷撒提供金額為4000萬塞斯特斯(塞斯特斯,即sesterce,古羅馬青銅鑄幣,1塞斯特斯等於4阿斯。——譯者注)的行省稅。
而龐培擁有比愷撒更多的clientes,他們繳納的行省稅金額高達2億塞斯特斯。這其中包括:富裕的小亞細亞、敘利亞、經濟強大的希臘、巴勒斯坦、埃及、西班牙及非洲行省。雖然龐培還沒去西班牙赴任,但是他手下有3名大將率領7個軍團駐守在那,等於統治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另外,曆屆非洲行省的總督都是由龐培派親信擔任的,因此非洲行省也可以看成是龐培的。
除以上列舉,自肅清海盜戰役後,地中海沿岸的馬賽等港口城市也成為了龐培的clientes。他們能夠為龐培提供出海的船隻和港口基地。
盡管付出了放棄本國的代價,但一個更宏大的戰略計劃已經在龐培腦海中醞釀。那就是用東方行省、西班牙、非洲行省的力量,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對意大利和高盧地區的愷撒軍隊進行包圍戰。在海上也擁有絕對優勢的龐培有能力實現這個戰略計劃。
但是,政治也好,軍事也罷,隻要包含人為因素的事,都不可能像數學那樣永恒不變。有時候1加1並不一定等於2,有可能是3,有可能是4,也有可能隻有0.5。相對於龐培的遼闊領土,愷撒手中隻有從盧比孔河到墨西拿海峽的羅馬本土。表麵上看是完全沒勝算的,然而正因為羅馬是本土,所以也擁有其特殊的有利因素。這一點,無論是龐培,還是以後刺殺愷撒的布魯圖,或者是打敗布魯圖的安東尼都沒有意識到。這種——即使有電腦也無法估量的——重要的無形的優勢,隻有愷撒和後來的屋大維看到了。僅從這一點看,屋大維就是當之無愧的“愷撒接班人”。
上文我們提到,從遙望龐培遠去的燈火,到率軍奔向羅馬前,愷撒在布林迪西逗留了兩天。這兩天裏,他為以後的戰爭完成了可以作的一切準備。
首先是準備渡海船隻。附近的船隻都被龐培征用完了,愷撒隻有兩個選擇:或者從高盧遠調船隻到布林迪西,或者建造新的船隻。在這樣的形勢下,還剩唯一一個有利因素,那就是布林迪西的民眾們都是愷撒的支持者,因此愷撒命令他們在半年內建造足以運輸10個軍團的渡海船。愷撒知道,是否擁有船隊,是能否打敗龐培這個海上霸主、保衛羅馬的重要條件。其次是籌備糧食。需要籌備的不僅僅是軍糧,還有普通百姓的口糧。雖然羅馬本國的範圍,涵蓋了從盧比孔河到墨西拿海峽的意大利半島,但從200年前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起,羅馬本土的糧食就滿足不了本國需要了。羅馬人的主食——小麥——大多是依賴西西裏島、撒丁島以及北非三個行省提供。這些地方都與羅馬隔海(地中海)相望,而此時,整個地中海的製海權都在龐培手裏。
從越過盧比孔河以來,愷撒不費一兵一卒在兩個月內就掌握了整個意大利半島。然而,愷撒知道,是否真正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安全,二是糧食。
第一個“安全”問題。愷撒公開宣布“我不是蘇拉”,並下令嚴禁虐待留在羅馬的龐培派們,以及嚴禁士兵們掠奪等暴力行為。隻要士兵們嚴格遵守命令,“安全”問題就算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