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作戰會議,會上爭論的卻是這樣跟作戰毫無關係的事情。還有人置迫在眉睫的決戰於不顧,拿出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來討論。魯弗斯向龐培控訴,西班牙的投降是因為亞弗拉尼烏斯的兵力背叛所致,阿赫諾巴爾布斯則在作戰會議上提出了所有人都關心的提案,內容如下:
但凡跟隨龐培的元老院議員,每人可擁有三票表決權。他們有權以此對留在羅馬或其他地方但是沒有支持龐培的元老院議員們進行逐一裁決。三票中一票用以表決無罪,一票用於表決死刑,三票都投表示要進行金錢懲罰。
一言以蔽之,龐培的這場作戰會議,與其說是在討論如何獲勝,倒不如說是在集中討論如何瓜分勝利戰果。
在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氛圍下,沒有被感染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龐培。龐培雖然是作戰會議的主持者,但是他沒有製止別人高聲對以上內容進行討論,而且自己也沒有加入到這樣的討論中。這位58歲的武將一直沉默,可能是真的在思考迫在眉睫的與愷撒的決戰該如何進行吧。也許,龐培已經知道自己掉入了愷撒的圈套。不,或許,是決定從安全的都拉斯出來時,就已經知道了。
即使是沒有擔任戰場總司令經驗的後人,也可以憑史料推理出當時的情形。這個戰場經驗比誰都豐富的龐培,在得知了愷撒向色薩利撤退時,當然也會覺察到這是個陷阱。
龐培明知道這是一個陷阱,卻還是自投羅網。但他肯定是考慮到即使如此自己也能獲勝,才會這麼做。為什麼這麼說?龐培在都拉斯附近安置了2萬名步兵作為守衛,隻帶著騎兵跟隨著大軍出發。與梅特魯斯·西庇阿會合之後,龐培方的騎兵增加到了7000名。而對方愷撒隻有1000名騎兵。已經58歲的龐培以羅馬第一名將自詡,他的沉默並不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是忙於思索之故。之後的幾天裏,龐培全軍從色薩利拔營而起,向愷撒所在的法薩盧斯出發。從拉裏薩到法薩盧斯平原,隻需要向正南方向行進40公裏。
法薩盧斯大決戰
在涵蓋了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希臘,法薩盧斯平原與其說是在其中部,還不如說是處於北希臘的南端更為確切。如果這裏不是龐培和愷撒決戰的舞台,那它就不過和色薩利地區多見的山間平原一樣平常,甚至隻是一塊小麥地而已。周圍由500米高不到的丘陵圍繞,中間的開闊平原東西長20公裏,南北長17公裏。在平原北部邊緣附近,有條沒有橋也可以照渡不誤的小河,向東緩緩流淌。
首先,對士兵數量相對少的愷撒來說,這個寬廣度的平原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愷撒手中機動力強的騎兵數量少,更加不利於這樣的平原作戰。從西邊率先抵達法薩盧斯平原的愷撒,肯定對構築軍營的地點進行了一番精心選擇。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在對防守有利的高地紮營,而是在平原的正中央構築陣地。就是在寬闊的平原,即使在人數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愷撒也想由自己來劃定戰場,進而徹底地采取“進攻”的策略。從北部抵達的龐培,雖然也在平原的中央構築營地,但是他選擇了在地勢更高的地方。
《內戰記》中對兩軍的戰鬥力的記述,後世的研究者們都認為是準確可信的。
至此法薩盧斯平原上出現了步兵4.7萬對2.2萬,騎兵7000對1000的大決戰。愷撒不是以軍團為單位,而是以大隊為單位進行戰術單位的計數。因為他喜歡少而精的精銳部隊,這就是他的戰術單位。但是,同樣都是大隊,龐培的大隊和愷撒的大隊在士兵數量構成上是有差別的。
龐培將過去的2000名老部下分散到各個大隊去,因而龐培方總共有110個大隊,共計4.7萬人。每個大隊的士兵數量有430人。而另一方,愷撒這邊的每個大隊平均下來隻有275人。從這個對比上看,愷撒在人數上處於不利的局麵。但是愷撒認為,人數上的不利算不上什麼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