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倆的父王,也就是埃及的先王托勒密十二世,先是在埃及王室常有的內鬥中被趕下了台。在羅馬的援助下複位後,他統治的埃及成為了“羅馬的友好同盟”,這全拜龐培當年積極活動所賜。在那一年,愷撒也正在擔任公元前59年的羅馬執政官職務,因此也曾在元老院認可下召開公民大會,為通過該項政策而盡心盡力。實際上托勒密十二世恢複王位,是龐培派手下的將領蓋比尼烏斯和一個軍團前往,在公元前55年才實現的。因此,羅馬出麵解決埃及王室的內部爭鬥也是有先例可援的。愷撒當年雖說是接受了龐培的授意,但實際上也為了將事情法案化而盡心盡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現在的愷撒而言,埃及的政治穩定是在龐培過世後,自己不得不承擔的責任。
身為“羅馬的友好同盟”的托勒密十二世死於公元前51年。他留下的子女是以當時剛剛18歲的克婁巴特拉為首的兩位公主和另外兩位王子。托勒密十二世的遺詔中最重要的是這麼兩項:
一、埃及由長公主和大王子共同統治。二、埃及王室今後要繼續作為“羅馬的友好同盟”。當時的埃及,也許隻有這位65歲死去的先王,才看到了不想看到的現實。
先王遺詔的第一項確實得到了忠實的實施。從公元前51年開始的埃及,是由克婁巴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三世共同統治。
這次埃及再次發生的王室內亂,究竟是由少年王身邊的近侍們排斥克婁巴特拉而發起的,還是聰明、好勝又野心勃勃的克婁巴特拉因為對與資質平庸的弟弟共同治理國家感到厭惡而發起的,目前尚不明確。不管原因為何,公元前48年秋天愷撒到達埃及時,少年王已經得到了蓋比尼烏斯的餘黨羅馬士兵的支持,比21歲的姐姐更有優勢。與少年王在首都相反的是,克婁巴特拉被驅逐出了首都亞曆山大港,正在集結兵力為奪回王位作準備。
如果從順勢而動的現實主義角度看,這時候愷撒隻要對軍事上已經占優勢的弟弟進行兵力上的支持,埃及的政治應該就可以得到預期的安穩。但是,在10月7日舉行的愷撒和姐弟倆的會談中,愷撒作出的裁定是姐弟倆和解並且再度聯手統治。
這個愷撒的裁定,一看就知道是對克婁巴特拉有利,引起古今中外對此事有了眾多的臆測。以普魯塔克為首的史學家們所寫的小插曲,使得後來的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那就是在愷撒作出裁定的頭一天夜裏,克婁巴特拉巧妙地藏在了被褥裏,由侍者帶著成功地混進王宮。在那裏,她用自己的魅力成功地俘虜了第一次見麵的愷撒,結果就有了這樣一個有利於她的裁決。帕斯卡等曆史學家甚至說克婁巴特拉的鼻子如果再低一點的話,說不定曆史就要改寫了。
我也不打算否定這個小插曲的真實性。以克婁巴特拉的性格來看,這確實像她能做出來的事。而且,這位在事業上成功的愷撒,在私生活上也不是個不解風情的呆子。雖說愷撒並非是個見醴不食的人,但是也不會是個輕易被迷惑的男人。而在這個常年於緊張歲月中度過的已經52歲的勝利者麵前站著的,是為了打贏人生中最大一場豪賭而精心準備的渾身魅力四克婁巴特拉射的21歲絕豔女子。如果她的鼻子稍微低一點,對這樣的事情不在意的話,對愷撒來說應該是充滿了魅力的吧。此外,這位年輕的女王,還非常富有幽默感。如果隻是有身體交流而不能對話的話,這個女子是不可能長久地成為愷撒的情人的。而同樣具有賭徒性格的這兩個人之間,一旦有了苗頭,進入到情人關係就會水到渠成了。問題是,愷撒的裁定是否真的是被克婁巴特拉的魅力所俘虜的結果呢?
作為“羅馬公民”的代表,現任執政官愷撒從法律上說作為代表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用這個身份來對同盟國埃及的王室內鬥做仲裁人的話,對愷撒而言最重要的是,保證埃及和先王時代一樣繼續做“羅馬的友好同盟”。因此,隻要繼位者明言繼承這個傳統,繼續按照先王的遺詔實施,對羅馬來說就已經是達到了最期望的目的了。但遺詔中還記載了由長公主和大王子共同統治這件事,愷撒的裁定也是忠實地遵照先王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