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壯年後期Virilitas(前49年1月-前44年3月,愷撒50-55歲)(37)(1 / 2)

結束了休息後回到亞曆山大港,等待著愷撒的是被任命為小亞細亞防衛官的多米提烏斯傳來的急報。多米提烏斯率領三個軍團負責小亞細亞方麵的防衛。在接到愷撒要求派遣援軍的命令後,他從中抽了兩個軍團支援愷撒,手中隻剩下一個軍團,已經幾乎不能抵抗對手本都國王法爾納凱斯。於是,這就成為了愷撒在回到羅馬前必須處理的政事。

為了保衛埃及王室的安全,愷撒留下了兩個軍團,隻帶走了法薩盧斯會戰後隨他追擊龐培的第六軍團和日耳曼的800名騎兵。與克婁巴特拉告別後,他出發時已是公元前47年的6月——按照實際季節則是4月中旬,即將進入適合打仗的季節。這也是愷撒重新開始行動的最好季節。

但是,愷撒並沒有直接前往戰爭所在的小亞細亞地區,因為在途中,他還有些不得不處理的事情。

已是羅馬世界“第一人”的愷撒雖然急於馳援,但是他在途中也沒有浪費有利於戰爭的機會。他經過數月休整之後,身心都為之煥然一新。再次行動時已經53歲的他,在這之後的三個月裏和以前一樣思慮周詳,甚至行動更加迅速。

“我來,我見,我征服”

從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到巴勒斯坦地區的托勒密·阿克(現在的以色列的阿卡),愷撒選擇了走海路。因為不論是猶太還是愷撒的下一個目的地敘利亞,都是龐培稱霸東方以後的羅馬行省及同盟國,並且它們都處於地中海東岸沿線。這是愷撒擔任羅馬權力領袖後首次——也是他個人生涯中的首次——造訪。

猶太的諸侯和祭司們早已在阿卡恭候愷撒。早在亞曆山大港時,愷撒就已經賦予了猶太人與希臘人擁有同等的通商權。到達阿卡之後,愷撒又對猶太人許下了一係列承諾。他根據猶太民族政教不分的特點,承認大祭司為猶太的最高統治者,允許重建耶路撒冷城牆,同意歸還羅馬稱霸地中海世界後奪取的猶太重要港口雅法(現在的特拉維夫),免除猶太向羅馬軍冬營提供糧食的義務,此外同意暫時免除猶太的行省稅。愷撒向猶太人許諾,待他回到羅馬,以上政策經元老院和公民大會通過後便立即實施。在地中海世界裏,猶太人一直被看成二等民族,因此猶太人把這個改善他們待遇的愷撒,當成救世主狂熱地擁戴著。

但是,愷撒這麼做的本意並非是為了優待猶太人,而是作為一個民族眾多、宗教林立、文化多元的地區的統治者,不得不采用的手段。

接下來,這個手段在安提阿也被反複使用。從阿卡經由陸路北上就到了敘利亞以及巴勒斯坦地區最大的城市安提阿,愷撒在那裏召集了敘利亞行省及周圍所有的諸侯,連沙漠遊牧民族貝都因也包含在內。

這些諸侯都是龐培時期的“羅馬的友好同盟”,在法薩盧斯會戰期間大多站在龐培一邊。世易時移,如今的勝者變成了愷撒,曾經支持龐培的諸侯們又重新向愷撒發誓效忠羅馬。愷撒以他個人和國家的名義,與各諸侯交換了“羅馬的友好同盟”誓約,並要求他們與羅馬共同維持地中海東岸地域的安全。愷撒留下族人塞克斯提·愷撒擔任維護雙方關係的駐地大使後,乘坐由阿卡送來的船,往小亞細亞南岸的奇裏乞亞駛去。因為如果走陸路,愷撒必須要從北方繞經亞曆山大大帝與波斯戰爭的遺跡伊蘇斯才能到達,而走海路的話,隻需不到兩天的時間。

奇裏乞亞也是羅馬的行省,首都是大數。愷撒在這裏,仍采取了同樣的安撫手段。羅馬作為宗主國,有責任和義務調解被統治民族間的糾紛;當行省和領土外的國家發生衝突時,也有責任和義務保衛行省各民族的安全。隻有履行了上述義務,羅馬的霸權統治才能受到行省人民的認可,才能繼續一統“羅馬的友好同盟”。

除了“友好同盟”各民族之間的問題,各宗教間的關係也需要羅馬調停、裁決。愷撒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不僅認可猶太教,也在神殿再次認可自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產生的東方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