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們雖然嘴上不再抱怨,但心裏仍惴惴不安。因為突尼斯東部的三個主要城市,除了大萊普提斯向愷撒大開城門外,哈卓美特姆和塔普蘇斯仍舊被龐培餘黨把持。他們非但不理會愷撒的勸降,反而向烏蒂卡報告了愷撒的行蹤。愷撒的新兵們大概想到北方的地平線上即將冒出6萬名敵人的身影而忐忑不安吧。加上總司令在軍營修築完畢後帶著部分軍隊到周邊視察,此時並不在軍中;從西西裏開來的後援軍團又尚未到達,此時軍中氣氛並不高漲。《阿非利加戰記》的作者是這麼描述這期間士兵們的心態的:
無論將領還是士兵都沒人知道最高指揮官在想些什麼。在擔心與不安的驅使下,每個人都努力猜測愷撒的意圖。畢竟這樣小規模的兵力與敵人的強大兵力相比,好像陷入敵人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更不用說敵人還擁有恐怖的騎兵陣勢。士兵們不安的情緒,連他們的直接首領大隊長和百人隊隊長都沒有辦法安撫。因為他們和士兵們擁有同樣的心境。
不過愷撒快樂的表情和不知疲倦的行動,恢複了士兵們的自信。事實上,士兵們每次看到愷撒,都能感受到他偉大的精神和無比的自信,內心也漸漸地安定下來,勇氣也日益恢複。因為愷撒給予了他們希望和信心:隻要憑借愷撒的智慧及力量,那麼任何事情最終都能獲得好結果。
士兵們原本認為愷撒是輕率、魯莽的觀點,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徹底轉變了。這些新兵們後來也成為地中海世界裏“愷撒戰士”的代名詞。
轉眼到了公元前46年1月底,經過千錘百煉後的“愷撒戰士”後援團終於到了。這批後援包括了隨愷撒渡過盧比孔河的第十三、第十四兩個精銳軍團,以及愷撒親自培養的高盧800名騎兵和負責投石、弓箭的1000名士兵。隨著第二撥精銳的到來,愷撒軍的戰鬥力增加到了2.5萬名重裝步兵,2800名騎兵以及包括投石手、弓箭手在內的1150名輕裝步兵。不過這些兵力還不到敵軍的一半,騎兵更是連對方五分之一都不到,因此愷撒並未改變最初構想的戰略。
愷撒首先命令營地的中心修築一條長長的防護柵欄,以應對敵方壓倒性優勢的騎兵。接著他親自出馬遠近征集軍糧,以確保正常供應。親自出馬的好處在於,一方麵可以保證控製士兵們不以暴力掠奪的方式征糧,另一方麵可以爭取周圍城池的支持以增加己方力量。在敵人的地盤上作戰不能少的,是盡量獲得當地的支持。而在當地必定有對北非行省統治不滿的部落。爭取他們支持的意義不僅在於可以保證軍糧的供應,更可以獲得一定的安全保障,不至於在大戰之際腹背受敵。
此外,身在突尼斯東部的愷撒,已經把戰略眼光投放到了整個北非。努米底亞西邊與毛裏塔尼亞接壤,這兩個國家都是承認羅馬霸權統治的羅馬盟國。但和努米底亞支持龐培不同,毛裏塔尼亞並不熱衷於參與派別爭鬥,內戰時期也並沒和努米底亞政見一致。不過毛裏塔尼亞並不是一開始就支持愷撒的。因此愷撒拉攏了毛裏塔尼亞國王的軍師,羅馬人西提烏斯,希望其說服毛裏塔尼亞國王派軍進攻努米底亞以達到牽製尤巴的目的。
同時愷撒也注意到了努米底亞南麵撒哈拉沙漠中的部落。他們以向努米底亞提供兵源為代價換取部落的延續。愷撒注意到這點後,知道龐培餘黨的軍隊事實上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因此他決定從內部分化他們。愷撒的這個策略,隨後被驗證為正確的,持續地獲得了成功。
知道愷撒登陸的龐培餘黨們是否覺察到了愷撒引蛇出洞的戰略呢?這一點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如果經曆了都拉斯戰役和法薩盧斯會戰,還沒能領悟到愷撒的慣用戰略的話,那這些人還真是愧對“將領”這個稱號。龐培死後成為軍隊首腦的梅特魯斯·西庇阿、小加圖、亞弗拉尼烏斯、佩托雷烏斯以及拉比埃努斯,還有在北非準備應戰愷撒的全體龐培派指揮官,全都在希臘與愷撒有過對陣經驗。因此,我相信他們對愷撒的戰略是有所察覺的。或許正是因為有所覺察,他們才沒有在得知愷撒登陸後馬上行動,而是慎重考慮奔赴200公裏外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