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敵方好像並不急著進行決戰,麵對愷撒多次發起的挑戰,他們隻在小範圍內應戰而並沒有大戰的態勢。仿佛又回到了法薩盧斯會戰之初和龐培決戰時的情景。於是愷撒決定跟對付龐培一樣,這次也采用引蛇出洞的戰略:攻打敵方戰略要地,迫使敵人不得不正麵迎擊。愷撒一麵指揮軍隊挑釁,一麵尋找戰機,此時大萊普提斯以南15公裏的塔普蘇斯進入了愷撒的視野。由龐培舊部鎮守的塔普蘇斯是戰地周圍屈指可數的戰略要地之一。
其實戰地周圍最有戰略意義的要塞,並不是塔普蘇斯而是哈卓美特姆,隻不過後者一直就緊閉城門。為什麼愷撒不進攻哈卓美特姆而選擇塔普蘇斯作為切入點呢?這就關係到愷撒獨特的軍事眼光和塔普蘇斯的地形了。塔普蘇斯(現在的拉斯丹納斯)位於半島前端,陸地一側緊鄰寬闊的鹹水湖。該鹹水湖由北到南為2公裏長的陸地所圍繞,因此也可以看做是內陸的一部分。又由於該鹹水湖裏積蓄的都是海水,因此一直作為鹽田在使用。愷撒預計如果攻打塔普蘇斯,敵人必定會采取封鎖南北部陸地的戰術,將兵力分成兩股從海上和陸上對愷撒軍形成夾擊。一旦他們采取這樣的戰術,那麼敵軍原本數量上的優勢就不複存在了。據此,愷撒決定以進攻塔普蘇斯為誘餌,引敵分化作戰。
公元前46年4月4日一大早,愷撒率領徹夜行軍的部隊出現在塔普蘇斯。到達目的地後,愷撒立即開始構築羅馬四方形的典型營地,並在營地完成後佯裝快速“攻城”。攻城不過是個誘餌,愷撒並沒有全力進攻。為了讓士兵們盡快恢複體力,他命令士兵們輪流作息:一半在營內休息一半攻城。敵人果然追來了。第二天也就是4月5日傍晚,敵軍到達了半島入口。不出愷撒所料,敵軍果然采取了兵分兩路的夾擊戰略。
梅特魯斯·西庇阿率領著象群及一半兵力封鎖北部陸地,努米底亞王則率領另一半兵力封鎖南部。梅特魯斯到達後也即刻令士兵們修築營地,不過他的士兵比起“愷撒戰士”,不僅在戰鬥能力上有差距,連修建營地的速度都要慢一拍。愷撒早料到他會這麼做,也早就估計到了兩軍建營速度上的差異。
塔普蘇斯會戰
公元前46年4月6日天剛亮,愷撒就展開了行動。他留下2個軍團在塔普蘇斯應對敵人從背後的突襲,自己率其餘全部力量繞到了軍營後方。他大概是要根據敵人陣型再確定己方的具體陣法,因此行動開始時士兵們仍以原有軍團為單位。不過看到敵人陣型後,愷撒卻作出了一係列有悖常理的部署。
在普通的陣型中,騎兵總是會被安排在左右兩翼中的一邊以發揮其機動力,在法薩盧斯會戰中愷撒騎兵就集中於右翼。但這一次愷撒把騎兵全部放在陣地的正中間。此外,靠近鹹水湖的左翼由第十三、第十四軍團精銳組成,臨海的右翼由第九、第十軍團組成。愷撒把第五軍團分成兩部分混入左右兩翼中,他們隻負責攻擊敵軍的左右各60頭大象的象群,利用投石、投槍等手段各自負責趕跑它們。剩下3個軍團的新兵,愷撒把他們安排在全軍的正中央,騎兵身後。另一方麵,營地還沒構築完就慌忙應戰的梅特魯斯·西庇阿,匆忙之間隻能用傳統的陣法進行抵擋:左右兩翼各有象群及騎兵,中央是重裝步兵。盡管我是個軍事門外漢,但是敘述戰爭的過程中,似乎也明白了:不論用什麼方法,戰術最重要的是能實現成功地包圍敵人。而這個包圍戰術的最根本目的是快速瓦解敵人的主戰鬥力。
選擇塔普蘇斯作為第一戰場意味著,愷撒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裏解決西庇阿軍隊,因此必須趕在西庇阿與南麵努米底亞軍會合前與之決戰。速戰速決是唯一製勝之道。愷撒打破常規,把騎兵安排在軍陣的最中央。這樣做是想以騎兵快速解決敵方軍陣最中央的步兵,之後騎兵再分成兩股,繞到敵軍背後分別襲擊左右兩翼。負責從正麵攻擊敵人左右翼的是身經百戰的第九、第十、第十三、第十四軍團。第五軍團如前所述負責解決象群。此戰術如果運用得當,便能將敵軍全部圍殲,而且還是在海、陸兩方分成兩股圍殲。這不僅使得殲滅戰鬥更易實施,而且更使戰鬥時間大大縮短。包圍殲滅是亞曆山大大帝開創的戰術,經過漢尼拔拓展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戰術。甚至連漢尼拔的對手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也曾用該戰術打贏過漢尼拔本人。法薩盧斯會戰中,愷撒因騎兵戰鬥力弱小而使用過“秘密武器”,但總體上其“秘密武器”仍然是對前輩們包圍全殲戰術的沿襲。塔普蘇斯會戰中愷撒把騎兵安置在正中央的策略,實際上是把過去的一個包圍圈拓展成了兩個。隻是這樣做就要求他必須在努米底亞王軍到來之前盡快地解決戰鬥,防止他們互相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