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壯年後期Virilitas(前49年1月-前44年3月,愷撒50-55歲)(49)(1 / 2)

曆法改革

羅馬使用的日曆是公元前7世紀由第二代羅馬統治者努馬製定的陰曆。該曆法根據月亮盈虧將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5天,每隔數年再增加一個月來平衡多出來的天數。這種方法隨著年份增加誤差也加大。到公元前1世紀時,日曆上的季節已經和實際的季節間產生了近3個月的誤差。愷撒下定決心改革曆法,並不隻是為了糾正前人的曆法,更多的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他認為在羅馬統治範圍內統一推廣準確的曆法的話,那麼羅馬所轄臣民就有了一致的生活節奏。要真正實現羅馬世界的大一統,除了軍事上的霸權外,還應當在允許不同文化共存的同時有共同的文明。統一每日生活所必需的時間計算標準,是實現共同文明的第一步。

愷撒命在埃及認識的埃及天文學家及希臘數學家們擔綱新曆法的製定工作。

這些被邀請到羅馬的科學家們算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365天零6小時。

因此將365天分為12個月作為一年,再將每年多出的6小時誤差加在每隔4年的2月末,這樣就有了閏年的2月29號。如果說努馬製定的是陰曆,那麼這個就是陽曆了。根據創始人的姓名,該曆法被稱為朱利安曆法(亦稱儒略曆)。

接下來就是清算之前曆法積攢的時間誤差了,於是在公元前46年的11月和12月之間,添加了3個月份。這樣公元前46年的月份就變成了: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加1月、加2月、加3月、12月。那一年羅馬人就“多了”70天時間。新曆法在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5年1月1日正式啟用。

到公元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對儒略曆進行了修訂為止,此前的1627年裏,儒略曆廣泛地應用於地中海世界、歐洲和中東、近東。隨著16世紀後半期天文學的急速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並不是365天零6小時,而是365天零5小時48分46秒,因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決定對曆法進行修訂。由此產生的格列高利曆取代了儒略曆並沿用至今。11分14秒的誤差竟然需要1627年才發現,足見儒略曆在當時準確的驚人程度。後來的格列高利曆雖然修正了儒略曆的11分14秒誤差,但其在曆法上的意義遠不及儒略曆重大。不過愷撒並沒強行令其他名族改用儒略曆,因為他打算製定一部“國際曆法”。各民族仍照習慣使用舊曆法,像高盧人就一直在此後很長時間裏仍沿用他們自己的曆法。不過他們對新的儒略曆也並不抗拒,因此同時使用陰曆和陽曆成了羅馬統治下的非羅馬公民的生活方式,直到現在仍有不少地方沿襲這種辦法。

貨幣改革

愷撒認為共同文明和特色同時存在是件好事,這在繼曆法改革後的貨幣改革中充分反映出來。在貨幣改革中雖說允許多種貨幣同時出現,不過前提條件必須是以羅馬貨幣為主。這樣確立起來的新貨幣製度,成為推動羅馬世界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

愷撒首先從元老院手中取得造幣權並設立了國家造幣機構,將金、銀、銅幣的鑄造業務製度化、係統化。愷撒從凱旋儀式上的紀念幣到常用貨幣都刻上了自己的側臉,這開創了羅馬貨幣上雕刻人像的先河。不過那些擁有造幣權的行省乃至像雅典這樣的獨立城邦,愷撒都允許他們繼續使用自己鑄造的貨幣。當然這也帶來了兌換市場的繁榮。

當時曆史學家中有不少希臘人,因此他們的史書中常常提到希臘貨幣單位。這讓研究該段曆史的現代學者們頭疼不已,他們肯定與我一樣,常備著各國貨幣的換算表和計算器。不得不說這是愷撒的並存主義留下的後遺症。

與貨幣一樣,愷撒的並存主義也適用於語言使用上。不過如同儒略曆因其正確性被廣泛接納一樣,在當時也有兩種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因其體係成熟而被普遍使用。在西塞羅和愷撒這兩位大文豪的影響下,拉丁語於公元前1世紀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足與希臘語並立,幾欲成為羅馬世界的通用語。羅馬人自古就有使用雙語的習慣,這在愷撒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他下令羅馬第一座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必須同時保存希臘語和拉丁語兩個版本。同時他下令任何發往希臘語文化圈內的政府公告,都必須使用希臘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