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貨車一律在夜間通行這條規定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時代,住在馬路兩側的人們常被夜裏馬車碾過鋪路石板的聲音攪得徹夜難眠。對此的補救措施我們之前也介紹過(《羅馬人的故事4·愷撒時代(上)》),因為當時還沒有橡膠,隻好從房子結構上想辦法,所以當時羅馬市中心的房子都改成了沒有窗戶的內部敞開式結構。百年後塞內加從西班牙“上京”時曾借住於羅馬一戶人家,當時尚無名氣的他每天夜裏枕著貨車的噪音,寫下那篇既幽默又悲傷的名作。
不過不要忘了,羅馬人自古以來就有都市和田園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多數的羅馬人在鄉間都擁有“第二家園”。受街上的噪音的困擾是住在城市享受便利生活的代價吧。
城市清潔問題
治安和清潔問題,是檢測居民素質的最簡單的衡量工具。愷撒沒有忽視羅馬的清潔。他規定地方官負責管轄區域內公共場所的清潔,而公共場所之外地方的清潔,則由當地居民負責。各人負責清理各家的房前屋後。我敢肯定,那時的羅馬絕對比現在還要整潔。
禁止奢侈法案
愷撒並非想把羅馬人變成清苦的斯巴達人。俗話說過猶不及,愷撒擔心過度節製的話政策不能持久,但愷撒又擔心若放任自流容易滋生社會攀比風氣。故而愷撒決定有限度地禁止奢侈,例如,他規定除漁民和漁販外,不可養魚。因為羅馬人喜魚惡肉,故而羅馬富人中特別流行在池塘或者大漁簍中養魚。
西塞羅曾撰文諷刺該禁令:“最近老是拉肚子。既然不能養魚,我隻好以青菜度日。”
愷撒自己倒是完全沒有口腹之欲,他早已習慣和士兵們風餐露宿。他也不怎麼喝酒,從未喝醉過。連小加圖都說:“推翻共和政體的那些人中,隻有愷撒是清醒的。”即使成為了最高領袖,他也從未特別定製過菜肴。他從不因飲食味道不好而抱怨。倘若有同食者嫌棄味道不好,他也隻是淡淡地說那就不吃吧。
建設新羅馬
人文地理學的先驅斯特拉波,公元前64年出生於小亞細亞的本都,和愷撒是同代人。這位希臘人在他的名著《地理誌》中曾寫道:
美麗、安全,有一個能夠進出貨物的港口,這樣的城市就足以打動希臘人了。
但如果要吸引羅馬人,還需要加上基礎的城市設施,如鋪飾過的街道、完備的下水道和上水道係統。值得一提的是羅馬城市裏的下水道建設,在羅馬街麵下呈網狀分布,由弧形石頭打造,排出的水統一流入台伯河。羅馬街麵上是馬路,街麵下是下水道。
不僅羅馬市內的街道,整個羅馬領土內所有的城市街道都經過鋪飾。羅馬在鋪設街道前都會鏟平小丘,將高低不平的地勢修理平整。鋪設後的街道非常平坦,滿載貨物的搬運車也可以順利通過。上水道的設置也非常完美,飲用水可直接連接到每家每戶。許多家庭裝有蓄水池,有的甚至可以維持家用小噴泉工作一整天。
羅馬人的城市兼具功能性和舒適性,甚至2000年後的學者們都稱讚愷撒是“體現了羅馬體力和智力兼備的現實主義者”。他主持下的首都翻新工程,自然也體現了他這一特點。
墨索裏尼為了向希特勒誇耀獨一無二的閱兵用司令台裝置,用一條寬闊的馬路無情地將愷撒主持下新建的羅馬一分為二。該情景一直延續至今。當時建築家魯·克魯比傑曾提議架設橋梁代替把馬路截斷,不過橋梁雖有利於保存古羅馬的風貌,卻不適合現代閱兵。因此有了這麼一條從威尼斯廣場到羅馬鬥獸場的馬路。這真是個行為沒有文化卻全然不知羞恥的領袖之典範。
帝國廣場大道(Via Dei Fori Imperiali),如果按照意大利語發音直譯就是“帝國皇帝大道”。因為在道路的南側,矗立著愷撒及後來沿襲他想法建設新羅馬帝國時代的古羅馬廣場和墨索裏尼時期的帝國皇帝大道(摘自“Roma Antiqua,Forum,Colisee,Palatin”。但帝國皇帝大道圖由作者添加,大道兩旁是置有長凳的旅遊步行通道)的眾多皇帝的銅像,如奧古斯都、涅爾瓦、提圖斯等。無智的法西斯政權倒台後,取而代之的民主主義政權已經存續了近50年。不知是因為他們也無智呢,還是因為財政困難,一半以上的皇帝神壇仍長眠於柏油馬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