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匹托爾山上的朱庇特神殿卡匹托爾山上的朱諾神殿蘇拉建造的檔案館(後來更多地作為市政府使用)馬爾斯廣場埃斯奎裏山椎橋帕拉蒂尼山西裏歐山阿文庭山古羅馬廣場埃米利亞會堂尤裏烏斯會堂愷撒神壇大競技場弗拉米尼亞競技場負責配給小麥和發送免費競技場入場券的事務機構龐培劇場龐培回廊三神殿(現存遺跡)尤利婭回廊埃米利亞回廊(辦公區、倉庫、自奧地利外港來貨的集散地)馬爾凱魯斯劇場卡匹托爾山外的著名神殿公元3世紀修築的奧勒留城牆公元前6世紀左右修築的塞爾維烏斯城牆街道愷撒時代(羅馬共和末期)的首都羅馬大約最早設在這裏的建築物,是被稱為“公共別墅”的小麥儲藏倉庫,一個專門負責向貧民們配給小麥的場所。從現在能見到的遺跡來判斷,該倉庫西邊緊鄰的是三座神殿。沿著台伯河,有一個足可與羅馬共和國時期“大競技場”媲美的“弗拉米尼亞競技場”。公元前221年,平民家庭出身的執政官弗拉米尼(後為漢尼拔所殺)反對貴族獨占“大競技場”。為了讓平民有鍛煉身體的地方,他修建了“弗拉米尼亞競技場”。其實後者並非隻有平民能使用,而大競技場名義上也並非隻限貴族使用。但由於後者有“平民俱樂部”的特質,護民官還是經常把那裏當做平民集會的場所。
弗拉米尼還令人修建了一條從古羅馬廣場出發直通台伯河的大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弗拉米尼亞大道,文藝複興時期稱該道路為克魯蘇大道,現在是意大利第三國道。這條長達5500米的筆直大道可謂是古羅馬時期街道特征的典型代表。
隨著公共建築物的逐漸增多,馬爾斯廣場也不再被當成“城外”了。這一轉變的真正實現是在龐培時期。公元前55年,龐培援贈給國家的羅馬第一座石砌半圓形劇場建造完成,該劇場可同時容納1.2萬人。接著龐培又建了一個長180米、寬135米的回廊。該回廊一端作為元老院會場,另一段設置了辦公區域。在政治、軍事上皆視龐培為對手的愷撒,在公共建設領域自然不甘其後。愷撒在龐培建築的北麵,開始興建紀念尤利婭的工程——尤利婭回廊。該工程不僅作為公民大會投票場所,也開放給普通市民供他們休息。該工程長達300米,寬120米,四周以巨大的羅馬柱並列支撐,造型既美麗又雄偉。此外,愷撒還打算在台伯河附近建造半圓形石質劇場。不過該計劃直到他的後任奧古斯都才變成現實。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紀念他的侄子,該劇場以其侄子名命名,被稱為“馬爾凱魯斯劇場”。該劇場的主體部分到現在還被改造成集中住宅區。
無論是愷撒神壇、劇場、回廊、會場,還是競技場,其中作為支撐的羅馬柱,以及被稱為“艾薩多拉”的半圓形廣場和廣場中央都以大理石和銅等作為表麵裝飾。正是有了這種“內在需求”,羅馬迎來了特有藝術樣式的全盛時期。
羅馬的當權者們,無論是出於虛榮心、不甘人後的好勝心,還是回饋社會的心理,都對公共建設非常熱衷。由此羅馬作為“世界首都”在迅速擴大和完備的同時,城市的功能和舒適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過“天生的政治家”愷撒與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同,他不僅在建設,也在破壞。他總是在已有公共建設的附近重建新工程。他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建設而破壞,隻是為了破壞而破壞。
公元前6世紀羅馬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建造了一座長達8公裏、環繞羅馬七丘山、擁有14個城門的“塞爾維烏斯城牆”。該城牆堅固異常,連漢尼拔都對之無計可施。但是到現在這座牢不可破的城牆隻在車站盡頭的卡匹托爾山和埃斯奎裏山上留有少量的遺跡。若隻曆經2000多年的自然風化,該城牆也不隻剩這麼點;而且通閱典籍也找不到在那之後有與之相關的建築痕跡。因此有可能該城牆是愷撒下令毀掉的。現在羅馬市周邊環繞的“奧勒留城牆”是公元3世紀的建築,那是在“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已不合時宜的情況下,為了防禦不得不修築的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