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的元老院大會是愷撒出征前的最後一次大會。密謀刺殺者們擔心元老院議員們會以推舉愷撒稱王的方式來預祝他遠征勝利,而且即使不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仍感到不安。因為愷撒是戰無不勝的,隻要愷撒出馬,征服帕提亞隻是時間的問題。羅馬人一致認為此次出征必能一雪克拉蘇敗北的恥辱,並能解救那些被流放到邊境的羅馬士兵,也能在回國途中征服多瑙河地域。對於愷撒的功成凱旋,羅馬人深信不疑。密謀刺殺者們擔心,一旦愷撒得勝回國,那麼就再也無法阻止他稱帝了。因此他們認為在愷撒出征之前的3月15日元老院會議是除去愷撒的最後機會。
元老院會議禁止攜帶武器進入,因此無論是愷撒或者愷撒派的議員們都會毫無防備地出席,加上會場守衛也不會安排武裝士兵。此外,愷撒在議員們全體宣誓後,解散了由西班牙人和高盧人組成的護衛隊。此時的愷撒身邊隻有一個24人組成的近衛隊,他們手中僅僅捧著象征禮儀和地位的束棒斧子,並且近衛隊通常在會場中與愷撒保持較遠的距離。對刺殺者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機會。
刺殺者們將短劍藏於托加內的褶皺裏帶進了會場。現在他們唯一擔心的,就是愷撒身旁的安東尼。前文提過西塞羅曾稱讚安東尼武力過人堪比角鬥士。卡西烏斯主張幹脆連安東尼一起殺掉,但布魯圖認為”我們打不過他“,主張隻解決愷撒一人。因此最後他們決定派人與安東尼搭話,將其引開。這個任務交給了托雷波尼烏斯,因為他曾任愷撒軍團長與安東尼相熟,前去搭話也不會引起懷疑。
現在隻剩下刺殺的時機問題。開會時會場大約有幾百名議員,顯然刺殺者們不打算當著他們的麵行刺,這樣成功率相當低。因此他們決定在會議召開之前,議員們尚未到齊時采取行動。
有一種說法稱刺殺集團包括了60名元老院議員,但目前這一說法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已經證實的是參與刺殺過程的共有14人。不過這14人麵臨如此大事情時顯然不夠冷靜,其中有人將原該刺向愷撒的短劍刺到了自己人身上。
在這狂亂的14人圍攻下,愷撒最終不敵,共受23處劍傷,其中胸前一劍是致命的。愷撒不願死後的慘狀展示於人,於是用披風裹住全身,最後倒在了龐培立像腳下。
其他的議員們一時間呆若木雞。慘案就這麼瞬間發生了。接下來依次介紹行刺者的生平。
1.馬庫斯·布魯圖。其父屬於馬略派,在蘇拉死後與雷必達一起為樹立平民派政權而戰鬥,後被龐培鎮壓並處以死刑。8歲喪父的布魯圖由母親塞維利婭撫養長大。塞維利婭雖是一位稱職的好母親,她給布魯圖請來希臘家庭教師並讓他去希臘留學,不過此時少年兒子並不是她心裏最重要的人,她心裏第一位的人是愷撒,在夫婿亡故後不久,她就成了愷撒公開的情人。在當時的羅馬,遺孀再嫁是很常見的,不再婚反而引人議論。然而塞維利婭不顧愷撒出於政治目的已結婚多次,並公開擁有眾多情婦,仍一心一意地愛著他。這份情感即使布魯圖成年後也無法理解。
少年時期的布魯圖一心向學,先後在雅典、帕加馬、羅得島等當時的最高學府留學。相當於今天從東京大學畢業後再到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留學並獲得學位一樣。青年時期的布魯圖並不像同階級的年輕人那樣關心政治和軍事,他隻一門心思鑽研哲學。因此後來他既沒有軍務經驗,也沒有擔任過相當於進入政界踏腳石的財務檢察官或者候補按察官。他本出身於平民貴族,按照法令可以出任護民官等職務,不過對此他並未顯露出絲毫興趣。在少年及青年階段,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年長10歲的叔父小加圖,而這位叔父正是反愷撒的急先鋒。
由於布魯圖並非出身於特別富裕的家庭,因此要維持羅馬上流社會的生活,他就必須找到出路。布魯圖厭惡進入政界,故而他雖學哲學,卻不願進入與政界關係密切的律師業。大約30歲時布魯圖就進入了金融界,他在小亞細亞以48%的年利率進行高額放貸。不過這個過高的利率招致了時任當地總督的西塞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