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3·15事件”Idus Martiae(前44年3月15日-前42年10月)(3)(1 / 2)

2.卡西烏斯·羅基努斯。“3·15事件”的真正主謀,年齡與布魯圖相仿,經曆卻完全相反。

公元前54年,時年30歲的卡西烏斯以財務檢察官的身份隨克拉蘇遠征帕提亞。在次年的戰鬥中,以前財務檢察官的資格指揮克拉蘇軍左翼。在與帕提亞軍對陣的卡雷戰役中,克拉蘇軍戰敗,31歲就平步青雲的卡西烏斯率500名騎兵拋棄總司令克拉蘇逃命。

此後,卡西烏斯專門負責敘利亞行省的防衛。他淋漓盡致地發揮了自己作為軍事指揮官的才能。內戰爆發時,他投靠了地盤在東方的龐培,負責愛琴海的製海權防衛。但是,在法薩盧斯會戰之後,愷撒獲勝並對龐培加以追擊。當愷撒越過達達尼爾海峽到達小亞細亞時,本屬龐培派的卡西烏斯卻率領他的全體戰艦不戰而降。愷撒照例對卡西烏斯寬大處理,給予他自由。而獲得自由的卡西烏斯既沒有前往埃及追隨龐培,也沒有前往北非追趕他的同僚。他也沒有像布魯圖那樣過著謹言慎行的生活,而是積極地為愷撒效力。在前文中提到的以“我來,我見,我征服”而聞名的法爾納凱斯會戰中,卡西烏斯還曾擔任愷撒軍的軍團長一職。這一方麵是因為他軍事才能突出,另一方麵,當時沒有任何人懷疑卡西烏斯對愷撒的忠誠。同時,他還迎娶了同為愷撒忠實信徒的布魯圖之妹作為妻子。在接下來的公元前44年,他和布魯圖同時被愷撒任命為法務官。41歲的卡西烏斯順利地登上高位。

但是,卡西烏斯對此並不滿意。雖說同為法務官,布魯圖是首都的法務官,也就是首席大法務官。而與布魯圖同齡、但是資曆超過他的卡西烏斯,卻隻能負責在羅馬居住的外籍人事務。已經與龐培餘黨分道揚鑣、一心一意忠於愷撒的卡西烏斯,對此安排滿腹怨氣。卡西烏斯一直懷疑愷撒對自己的好意,這一次的安排令他對此懷疑更加確定了。這樣一來,隨著愷撒的權力愈加強大,自己的未來就將越來越渺茫。那麼,愷撒是否真的對卡西烏斯沒有好感呢?雖然愷撒對卡西烏斯同樣發揚了“寬容”的精神,但是在他內心深處,也許真的無法原諒帶著500名騎兵棄克拉蘇而逃的卡西烏斯。

500名騎兵,在當時堪稱很強的戰鬥力。如果卡西烏斯沒有帶著他們逃走的話,戰鬥情況也許截然不同。即使戰爭結局無法逆轉,最起碼克拉蘇和他指揮下的羅馬軍隊也不至於如此悲慘收場。對將士兵的生命與戰爭取勝看得一樣重要的愷撒來說,且不說即使是個人臨陣脫逃都無法原諒,卡西烏斯可是置遠征軍全軍覆沒於不顧,率領500名騎兵背師而逃。有如此不堪前科的卡西烏斯,以後無論說什麼做什麼,愷撒都不會從內心加以饒恕的。

卡西烏斯自己卻沒有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本質。如果他的智慧能及於此的話,也就不會在開始時率軍脫逃了。

不過他也清楚地意識到,在愷撒手下,他並非旗手之才。如果因為謀害愷撒是出於不滿於徘徊低位的一己之私的話,是無法說服他人一起動手的。所以他決定以布魯圖為旗手。布魯圖能夠身居要職,並非因為他個人的野心,而是因為他和愷撒的關係。這一點在元老院議員當中人盡皆知。因此,以他為旗手的話,就能讓人們感到他是一個為了羅馬國家的公共利益而犧牲愷撒給予他的私人利益的,一個品質高尚潔白、無欲無求、沒有個人野心的人,從而加以追隨。

他們推選出來的人固然是沒有過人之能,但是如果由能力出眾者擔當旗手之位的話,其他人就會對他加以防備而不予追隨了。所以,卡西烏斯選布魯圖為刺殺愷撒旗手,算是選對人了。

除了布魯圖和卡西烏斯之外,還有利蓋裏烏斯、阿奎拉、魯布裏烏斯、那佐、蓋烏斯·卡斯卡、普布利烏斯·卡斯卡,再加上強硬的反愷撒派,公元前54年的執政官阿赫諾巴爾布斯的兒子。上述9人被曆史學家們稱為“為愷撒所原諒的龐培餘黨”。此外,暗殺愷撒的人還包括愷撒派。

3.托利烏斯·金布羅。職位不詳,在愷撒的推薦之下成為元老院議員。換句話來說,他也是“愷撒擁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