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們會詢問我之意見。依我看來,還是暫時屈服於厄運,首先遠離意大利——去羅得島或者別的什麼地方——總之趨遠避禍,是為上策。待時來運轉之時,便可重整回國;若厄運依舊,則繼續天涯亡命;若遇雪上加霜,那就隻好各安天命了。
對以上我的計劃,不知兩位意下如何,期待告知。希爾提烏斯也曾表示期待兩位的意見,他囑咐我一接到兩位的回信,即刻向他轉達。他將於明早10時向安東尼彙報我們的答複。盼兩位即刻回複!
3月17日晨,於羅馬
以上就是在愷撒喋血後的48小時內,刺殺集團一邊人員的動向。
妥協
同日,即3月17日下午,由於憤怒的民眾在古羅馬廣場聚集不散,安東尼在遠離該處的西裏歐山神廟裏召集了元老院會議。刺殺集團全員出席,位居安東尼之下的愷撒派也人頭攢動。隻西塞羅被排除在外。此次元老院會議,實際上不過是兩派互探虛實、試圖找出折中解決方案的會議。
許多參會人士,特別是刺殺集團成員,在得知愷撒生前對此後兩年的人事安排後,都對反愷撒產生了極大的動搖。因為他們當中許多人都位列名單之中。敵方的動搖,給安東尼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在愷撒遇刺兩天後,元老院會議作出了如下決議:
對違背誓言刺殺愷撒的原愷撒派刺殺成員,皆不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刺殺集團也認可愷撒政治模式的繼續推廣,即按照愷撒生前人事計劃進行職位安排。
到此時,以布魯圖為首的刺殺集團所關心的已經不是重建共和政體了,而是在憤怒的民眾和愷撒精銳士兵威脅下的自身生命安全。出任政府要職無疑是當時最能保全性命的辦法。
由愷撒生前準備妥當、死後由元老院追認通過的人事安排如下:
(名字前帶“*”印記的,是刺殺集團成員,或沒有直接參與刺殺行動但參與策劃者。)公元前43年執政官——希爾提烏斯、巴蘇斯。
公元前42年執政官——普蘭庫斯、*德奇姆斯·布魯圖。公元前44年起,在愷撒遠征帕提亞期間的各行省總督:近西班牙行省——雷必達。
遠西班牙行省——帕裏奧。法國南部及整個高盧行省——普蘭庫斯任職至公元前43年末;自普蘭庫斯任公元前42年度執政官起該地由近西班牙行省的總督帕裏奧兼任。北意大利行省——*德奇姆斯·布魯圖任職至公元前43年末;布魯圖出任公元前42年度執政官後,該地總督人選再議。
北意大利行省一直被稱為“阿爾卑斯山南高盧”,該地居民早已被愷撒全部授予了羅馬公民權,但仍保留了行省的行政地位。根據羅馬法律,從盧比孔河到墨西拿海峽的羅馬本土境內不允許駐紮軍隊,而當時羅馬稱霸高盧不足6年,無論是對高盧境內的高盧民族,還是對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民族,意大利半島的北部防線都不可以鬆懈。因此,北意大利隻有采取行省行政製度,才能保留軍隊駐防。而意大利半島南部的西西裏島雖然隻享有低於羅馬公民的拉丁公民權,但是由於該地屬防衛安全地域,因此早已撤掉行省,劃歸羅馬本土境內。從本土防禦的角度來看,北意大利的重要性顯然高於西西裏島。
北意大利行省的總督同時也擔任該地最高軍事長官,擔負著盧比孔河與本土國境交界地的安全防衛。因此該地總督一職理應會由最可信賴的人出任。公元前46年,愷撒就將北意大利行省總督的位置交給了馬庫斯·布魯圖。彼時離他在愷撒與龐培的對決中投降愷撒還不足一年時間。接著愷撒又決定在遠征帕提亞期間,將這個重要的位置交給德奇姆斯·布魯圖。後來羅馬人中流傳著這兩人恩將仇報的故事,並不是空穴來風。
我們接上繼續公布名單:馬其頓行省——安東尼執政官任期終止時赴任。亞細亞行省(小亞細亞地區西南部)——*托雷波尼烏斯。比提尼亞行省(小亞細亞地區西北部)——*金布羅。敘利亞行省——多拉貝拉。
原非洲行省——*科爾尼非切斯。新非洲行省——塞斯提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