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3·15事件”Idus Martiae(前44年3月15日-前42年10月)(8)(1 / 2)

在西塞羅惴惴不安的心態下,安東尼的勢力日漸壯大。在他正為成為愷撒繼承人努力之時,他最不想看到的人出現了。公元前44年4月,18歲的屋大維自意大利南部的布林迪西登陸回國。此時離愷撒遇刺約一個月。

屋大維

屋大維受愷撒之命,於公元前45年秋天前往希臘西岸的阿波羅尼亞。當愷撒遇刺和愷撒遺囑公布的消息傳到時,他正在為遠征帕提亞集結軍隊。當時不少軍團長力勸這位年輕的愷撒指定繼承人不要返回羅馬,在仍舊以“愷撒士兵”為榮的軍隊中靜觀其變。然而18歲的屋大維決意早日回到羅馬,以繼承愷撒遺誌,完成愷撒遺願。

此前,屋大維對愷撒會指定自己為繼承人一事毫不知情。愷撒自己也沒料到與世長辭會如此之快,因此從未向任何人透露過遺囑內容的一星半點。

公元前46年末到公元前45年中期,愷撒曾出兵西班牙擊敗龐培餘黨,史稱孟達會戰。當時17歲的屋大維執意從軍,因而愷撒也將其帶在身邊出征。得勝回國後愷撒給剛滿18歲的屋大維配備了一員良將——阿格裏帕,並令其護衛屋大維前往阿波羅尼亞。

愷撒對屋大維的做法在古羅馬上層

階級中並不罕見。僅憑這兩件事,誰也屋大維不會想到愷撒打算立屋大維為繼任。而屋大維在羅馬百姓中並無特殊聲望,因此當愷撒遺囑公布後,大多數的羅馬百姓都產生一個疑問——“誰是屋大維?”同樣的,大部分的元老院階級人士也在疑惑——“為什麼是屋大維?”

屋大維出生於地方小城韋萊特裏,父親是原元老院議員。屋大維幼年喪父,母親阿提婭不久改嫁。按照羅馬慣例,女子改嫁通常不帶與前夫所生的孩子,因此年幼的屋大維和姐姐一同由祖母尤利婭撫養。尤利婭是愷撒一母同胞的妹妹,其夫早亡,一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雖然不知道她們是住在“蘇布拉”的別墅,還是羅馬市內大祭司的官邸,但可以肯定的是,少年屋大維是在愷撒家中成長的。

當時愷撒正忙於高盧戰事,應該沒有太多時間與少年屋大維一起生活。愷撒的高盧戰役捷報頻傳,在年輕人當中掀起了一陣狂潮。阿雷佐戰役那年,屋大維11歲,兩年後愷撒就率軍強渡盧比孔河。內戰爆發後,羅馬的上流社會分為兩派,年輕人都支持愷撒,年長的都忠心於龐培。元老院議員的家庭內部也爆發了矛盾,西塞羅家是典型代表。西塞羅看好的年輕人,庫裏奧、卡埃裏烏斯及女婿多拉貝拉相繼成為愷撒派,連年僅10多歲的兒子和侄子也都追隨愷撒,這讓西塞羅頭疼不已。他曾試圖將兒子和侄子送到希臘,以遠離那些狂熱的羅馬青年。屋大維從13歲到17歲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對他來說,愷撒既是心中的偶像,也是自己的舅公。雖然愷撒回國時間很少,但隻要他一回來,不論是官邸還是別墅或者拉比可的莊園,屋大維總是粘著愷撒。

年少的屋大維知道舅公對自己的愛護,知道自己軍事能力不夠突出,便精心挑選了良將阿格裏帕隨侍。因此遠征帕提亞前,屋大維對舅公派自己先行前阿格裏帕往阿波羅尼亞集結軍隊的命令毫無異議。

愷撒的遇刺是許多人的噩夢,對屋大維而言更是晴天霹靂。得知噩耗,屋大維和大多數人一樣陷入深深的悲痛中。而當愷撒遺囑內容公布後,這位年輕人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遺囑中愷撒不僅指定屋大維為繼任者,同時還指明收他為養子並繼承愷撒家族姓氏。屋大維的生父雖是元老院議員,但從其姓名“蓋烏斯·屋大維烏斯”中便可一眼看出,其出生並不高貴。小屋大維隨其父姓,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也繼承了其父出身不高貴的事實。愷撒自然明白,僅讓屋大維以養子身份繼承自己的事業肯定是不夠的,因此,愷撒才費盡苦心地指定屋大維繼承名門望族的姓氏,以抬高他的出身。愷撒的這份心意,屋大維比誰都更清楚。因為愷撒的遺囑讓這默默無名的地方官之子一躍而起,成為了全羅馬屈指可數的名門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