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3·15事件”Idus Martiae(前44年3月15日-前42年10月)(11)(1 / 2)

二、安東尼議案中另一項內容,是關於“特赦”的。若布魯圖和卡西烏斯的任期到公元前44年末為止,那麼從該項任命起始日算起也不過隻能持續4個月時間。但是他兩人便可據此名正言順出境,而免於被流放的命運。讓兩人以公職人員身份因公出境,正是該議案的目的。不同於殺人犯的獲罪流放,而讓兩人保全了夢寐以求的“在不傷及名譽的情況下逃往國外”的願望。對安東尼來說,此刻的對手已經不再是刺殺後一心逃往國外的布魯圖和卡西烏斯,而是留在羅馬的屋大維。因此給這兩人“特赦”正好可以獲得以西塞羅為首的刺殺派的選票,從而獲得更多的權力。布魯圖、卡西烏斯、西塞羅都察覺到了安東尼的用意。如果協助安東尼,意味著這些原本為恢複共和政體不惜刺殺專製君主的人們,現在要成為另一位君主上位的幫凶。然而誠如西塞羅所言:“保證共和製旗手馬庫斯·布魯圖的人身安全乃是當務之急。”因此他們已顧不了這麼多,甚至打算拋棄另一位同誌德奇姆斯·布魯圖。

據愷撒遇害後召開的第一次元老院會議決議,德奇姆斯·布魯圖將於次年的公元前43年出任北意大利行省總督。但安東尼議案不僅剝奪了正前往任地的德奇姆斯·布魯圖的任職資格,甚至也沒有為他安排其他職位。這無異於將其置於危險境地。原為軍團長的德奇姆斯·布魯圖常年在愷撒麾下效力,頗受愷撒賞識。愷撒生前所立遺囑指定他為第二順位繼承人。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備受愷撒青睞的人,首先舉劍刺向了愷撒。正因如此,愷撒軍中精銳和普通百姓對他的憎恨來得更為強烈。此時若失去擁有軍隊指揮權的行省總督一職,又沒有其餘公職在身的話,德奇姆斯·布魯圖就再無抵禦公眾憤怒和複仇的盾牌了。西塞羅、馬庫斯·布魯圖和卡西烏斯明知如此,卻也對安東尼的議案毫無異議。西塞羅更是在元老院會議中給該議案投了讚同票,這明顯是打算見死不救了。

安東尼的計劃相當完美。首先按照元老院會議之前通過的決議,多拉貝拉在執政官期滿後將於公元前44年末起,出任敘利亞總督。而在多拉貝拉仍為執政官的這個空當,即當下至公元前44年末,則提議由卡西烏斯出任敘利亞總督。另一方麵提議馬庫斯·布魯圖出任馬其頓總督至公元前44年末,卻沒有安排他的繼任者。這樣即可以讓布魯圖以正當理由走出國門,又給元老院中以西塞羅為首的布魯圖支持者們留有希望。因為他們本以為能保全布魯圖的性命就不錯了,卻沒想到自己還有繼續參政的可能。安東尼正是抓住了這個弱點,給反愷撒派以希望,從而控製他們。

8月底,布魯圖和卡西烏斯分別前往馬其頓、敘利亞赴任。身負公職的他們,終於可以在白天堂堂正正地出發了。那些在“3月15日”高舉白刃、刺殺暴君、高喊自由的人們,或許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海外逃亡吧。

盡管在給好友阿提庫斯的信中,西塞羅一再斥責此“以為殺掉專製君主就是打到專製政治”的兩個人“幼稚至極”,但他不得不將再度建立共和政體的理想寄托在他們身上。臨別前,這位62歲智者的一番慷慨激昂,讓共和主義者們無不聞之動容:“過去共和政治的精神在羅馬,從今日起共和政治的精神在你們到達的每一個角落。”

此外,西塞羅對自身的影響力充滿自信。將布魯圖和卡西烏斯平安地送走後,更是增添了他的勇氣。西塞羅此刻堅信,布魯圖和卡西烏斯離開羅馬後,曆史的重任就隻能落在他一人肩頭——以輿論為器,再興共和。

彈劾安東尼

從公元前44年9月起,西塞羅陸續發表了曆史上有名的反安東尼演說——《腓力比克(philippic)之辯》,共計14次。西塞羅將演講標題解釋為“彈劾菲利普”,從標題看,西塞羅的目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