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3·15事件”Idus Martiae(前44年3月15日-前42年10月)(12)(1 / 2)

12月20日,西塞羅在當天的元老院會議上發表第三次《腓力比克之辯》,其內容如下:

一、讚揚屋大維從安東尼的暴政中解救了首都羅馬。二、指出支援被安東尼圍攻的德奇姆斯·布魯圖乃當務之急。三、強調安東尼才應該是羅馬軍隊的攻擊目標。

公元前44年,刺殺者們曆經了成功刺殺愷撒的激動時刻、刺殺後的消極直至絕望逃亡階段,到公元前43年,他們終於看到了一絲扭轉命運的曙光。

西塞羅演講結束的20天後,公元前43年1月1日,執政官依律進行換屆。按照愷撒生前指定,由希爾提烏斯和巴蘇斯兩人出任當年執政官。這兩人都曾是愷撒的親信,一直忠心耿耿,在安東尼與屋大維的鬥爭中顯然也都支持屋大維。西塞羅心中又重新充滿了希望。他與身處希臘的馬庫斯·布魯圖、身在敘利亞的卡西烏斯之間的通信猛增,同時他也不忘給在北意大利與安東尼對決的德奇姆斯·布魯圖寫鼓勵信。

當原本與自己親厚的兩人出任執政官後,西塞羅似乎有些激動得忘形了。他接連懇請元老院通過以下兩個議案:

一、授予屋大維正式地位。二、對安東尼發出“元老院最終勸告”,並宣布其為國家公敵。盡管眾人對安東尼專橫行事感到不滿,但上述兩件都並非小事,元老院最終沒有通過西塞羅的議案。一方麵畢竟屋大維隻有19歲,正式執政太過年輕;另一方麵,非常態的“元老院最終勸告”的非法性一直被愷撒所詬病,因此也不是輕易就能啟用的。元老院最終決定派使者前往安東尼處,表達完希望其回頭的意願就散會了。此時屋大維認為事態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於是這位年輕人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募集資金,組建軍隊。

公元前43年3月,希爾提烏斯和巴蘇斯兩位執政官率領四個軍團離開羅馬,前往安東尼與德奇姆斯·布魯圖交戰的摩德納。摩德納是北意大利行省的主大道艾米利亞大道沿線的重要城市,可直達裏米尼和皮亞琴察。此行的目的是以武力逼迫安東尼屈服,與兩位執政官同行的正是屋大維。這一次屋大維並非以個人身份隨軍,而是正式率領軍隊參戰。此次行動除了兩位執政官同意,連西塞羅也極為讚成。因為西塞羅非常希望兩位執政官和屋大維三人可以擊退圍困德奇姆斯·布魯圖的安東尼,將德奇姆斯救回。

4月,腹背受敵的安東尼不得不解除對德奇姆斯的包圍,之後他在與兩位執政官及屋大維的聯合陣線對陣中敗北,迅速向西撤退。此番戰鬥中,兩位執政官希爾提烏斯、巴蘇斯皆戰死沙場。他們手下的士兵們拒絕接受曾經殺害愷撒的德奇姆斯指揮,紛紛投到屋大維帳下。

絕望的德奇姆斯·布魯圖打算投奔遠在希臘的馬庫斯·布魯圖,然而在途中被沿途的高盧居民抓獲。安東尼得知此消息,毫不猶豫地下令斬殺德奇姆斯。

在此之前,前往敘利亞的多拉貝拉也殺掉了托雷波尼烏斯。愷撒親信的四位軍團長中,有兩位提劍刺向了愷撒,而最後卻死在另兩位的劍下。血債血償拉開了帷幕。德奇姆斯·布魯圖和托雷波尼烏斯的首級被送到羅馬,置於古羅馬廣場的講壇上示眾。

複仇以愷撒生前最不願看到的方式正式開始。

複仇

首次握有兵力並獨立指揮戰爭的屋大維,並沒有聽從西塞羅乘勝追擊的建議,而是率領軍隊返回羅馬。

麵對軍權在握的屋大維,元老院並無能力與之抗衡。於是在兩位執政官皆戰死的情況下,很快元老院就同意屋大維出任候補執政官。

西塞羅對19歲擔任執政官這等前無古人之事感到為難,但他仍認為自己能操控住這個“孩子”,因此也並沒有強烈反對。

8月,屋大維獲得公民大會壓倒性的投票優勢正式出任執政官。同時由愷撒的外甥佩提烏斯補上另一執政官之空缺。此時屋大維距法定任職年齡——21歲——還差兩年。

就任後19歲的屋大維做的第一件事,是履行成為愷撒養子的公證程序——因為在此之前該程序一直遭到安東尼的阻撓。在公民大會毫無異義地全票通過後,屋大維開始正式啟用“蓋烏斯·尤裏烏斯·愷撒·屋大維”這個名稱。民眾及元老院眾議員也開始以“愷撒”代稱屋大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