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內戰以布魯圖之死為分界線。此前的內戰屬於政治思想鬥爭,圍繞羅馬采用何種政體——是元老院主導的共和政體,還是君主專製政體——進行。此後的內戰變成權力鬥爭——前期政治鬥爭勝利的君主專製派內部為爭奪帝王寶座展開的鬥爭。
不過安東尼和屋大維隨後十幾年的爭鬥,也不完全是露骨的爭權奪利。他們爭奪的焦點,除了權力之外,更多的是圍繞著是否能繼承愷撒生前對羅馬世界構想而進行的。後者才是政治鬥爭持續進行的關鍵。原本無意涉足政治的安東尼突然參與鬥爭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他對愷撒政治的不理解;二是因為克婁巴特拉的政治野心。
若愷撒沒有遇害,那麼到公元前30年間的這13年的混亂性、破壞性和無序性的殺戮定能得到避免。因此“3·15事件”謀殺的不僅是最高權力者,正如此後變得怯弱的西塞羅所言,這是一場“無果的悲劇”。對謀殺者是如此,對被殺者是如此,對廣大的生活在羅馬世界的普通人而言也是如此。
拔得頭籌的安東尼
在徹底掃清黑名單、贏得腓立比會戰的勝利後,安東尼和屋大維兩人在實現為愷撒複仇的同時,也成功地摧毀了共和主義者的根基。腓立比戰役結束後,兩人立刻將帝國版圖一分為二,各掌東西一側。表麵上是因為自愷撒死後,羅馬陷入兩年的混亂期,因此兩人必須分擔重建羅馬的任務。此時“後三頭同盟”雖未解除,但雷必達有名無實。安東尼和屋大維隻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想起雷必達,大多數時候都直接無視他的存在。
安東尼將羅馬世界的東半邊版圖劃歸自己管理,將西半邊丟給屋大維。因為腓立比戰役實際上是安東尼的勝利。此時安東尼的野心——成為愷撒事實上的繼承人——再度燃起。對麵黃體弱、常臥床不起、年僅21歲的屋大維,安東尼已經不再將他放在眼裏。
安東尼選擇東半邊版圖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那邊方便遠征帕提亞。如果自己能完成愷撒未盡之事業,那麼屋大維即使是愷撒養子,也將失去威信。那時整個羅馬自然成為自己囊中之物。
將西半邊交給屋大維,安東尼自然也有算計。在愷撒遇刺到腓立比會戰的兩年時間裏,孟達會戰逃生的龐培次子塞克斯圖斯正在西班牙重新組織反對勢力。由於龐培當年肅清海盜的影響,沿海的海港城市不僅仍與羅馬保持著“宗主”和“藩屬”的關係,同時也買當年龐培的麵子,幫助“龐培二世”建立起了海軍。負責整理西半邊版圖的屋大維自然要與這位敵人正麵相逢,安東尼正是要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屋大維。在安東尼看來,對“僅繼承愷撒之名”的屋大維而言,要恢複西半邊的秩序絕非易事,他打算以此來消耗屋大維的勢力。
此外,安東尼選擇東半邊版圖的原因之二,是因為那裏雄厚的經濟支撐,僅行省稅一項,西半邊就隻能望其項背了。
不過,這個身體羸弱的21歲年輕人,也不是完全被趕到西半邊去的。如果有得選的話,或許他還會主動選擇西邊呢。
公元前1世紀時,雖然羅馬西部的經濟實力遠遜於東部,然而它卻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首先,羅馬本土就屬於西部。這一絕對的優勢,安東尼竟然沒有注意到。其次,西部方便集結兵力。因為羅馬軍團必須由羅馬公民組成,故羅馬本土所在的意大利半島,以及被愷撒授予羅馬公民權的意大利行省和法國南部行省等都集中於西部。東部雖然擁有更多行省和同盟國,但西部擁有更多的羅馬公民。
或許安東尼以為隻要有錢,招兵就不是問題。因為東部長久以來就有著雇傭兵的傳統製度。士兵隻為出價更高的人效力已是東部的慣例。
羅馬兵製雖已改為自願製,然而作為軍隊主力的重裝步兵仍必須是羅馬公民。這樣做是為了保證軍隊的質量。若東部和西部真正開戰,實際上就會成為西部的“質”和東部的“量”之間的對決。這一點安東尼也沒有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