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安東尼與克婁巴特拉結盟對付屋大維(前42-前30年)(7)(1 / 2)

安東尼選擇長眠於亞曆山大港,無非是一個陷入熱戀的男子真情的流露。但是他畢竟不是一介平民,與他願意死同穴的女人也並非埃及小民。如同愷撒遺囑的政治意義一樣,安東尼的遺願也不可避免地披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遺囑內容公布後,激起了羅馬庶民心中對他的輕蔑、對克婁巴特拉的憎恨。屋大維的宣傳戰確實起到了不俗戰果。此時羅馬將軍安東尼正在小亞細亞西岸的華麗都市以弗所與克婁巴特拉形影不離地過著東方君主的幸福生活,絲毫不在意西部日漸興起的反對之聲。克婁巴特拉對反對聲也僅是報以嘲諷。

這兩人的樂觀也並非毫無依據。因為克婁巴特拉不僅對埃及人來說是神的化身,對住在埃及首都眾多的希臘人和散布在東方世界的希臘人而言,她也是馬其頓王家血脈的繼承人。城邦國家衰退後希臘人的境地,與中世紀文藝複興後的熱那亞人有相似之處。憑借卓越的航海技術和商業才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生根發芽。然而他們又不完全一樣,至少希臘人是曾經創造並支配了一個時代的民族。民族才能讓他們在羅馬霸權統治下毫無障礙地生活,民族自尊卻讓他們對成為二等民族心有不甘。克婁巴特拉可以借由安東尼之手將地中海世界東半部分從羅馬統治中獨立,對希臘人而言這也是恢複獨立主導權的絕佳時機。

然而如果克婁巴特拉希望獲得希臘人的信賴和幫助,那麼隻能說她並不懂得曆史。那些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憑借自身能力生存的民族,通常並沒有維護所屬共同體的意願。此外,那些經曆了長期衰退的民族,在曆史上也沒有重振旗鼓的先例。如果東山再起,必須對國家構造、民族自身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曾有如此理想的亞曆山大大帝臨終前也沒能看到改造的結果,之後希臘人更加喪失了活力,特別是軍事能力。即便他們讚成與羅馬為敵,也不會有人為此走向戰場。

克婁巴特拉以為憑借埃及的富庶、希臘人的援助、安東尼的軍事才能,就能戰勝尚未進入衰退期的、有充分維持共同體意願的、百戰不殆的羅馬人。這不正犯了愷撒所言“隻看見自己想看的現實”的錯誤嗎?盡管身為愷撒情人,大概她還是沒從愷撒身上學到太多。

大決戰準備

公元前32年,31歲的屋大維感受到了最後決戰的氣息。正如其字麵意義,這不是單純地決定局部勝負,而且決定整個羅馬世界主宰者的“大決戰”。

正如上文所述,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的鬥爭並不是政治立場上的對立,而是圍繞著權力鹿死誰手的權力鬥爭。這種鬥爭要獲得民眾的支持並不容易。常常要以高薪等條件招募士兵,而這樣往往難以保證軍隊質量。

剛步入而立之年的愷撒繼承人,巧妙地將個人間的爭鬥轉換成國家間的戰爭。讓羅馬民眾相信,他們的敵人不僅是安東尼,還包括將這位羅馬將軍變成自己近衛隊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屋大維散播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操作起來倒不困難。最後大決戰並不是東方諸城邦全力抵抗羅馬霸權的戰爭,這也大大超乎克婁巴特拉和羅馬民眾意料。

東地中海世界並沒有權力挑戰羅馬,羅馬世界東半部分的諸位王侯們沒有一人親自參加迎擊屋大維的安東尼軍隊。他們雖然應安東尼的強烈要求而出兵,但是這些世故的王侯們深知這場大決戰是由克婁巴特拉的野心、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的個人權力鬥爭引起的。

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所犯下的錯誤,屋大維全部都將之變成了自己的利好因素。屋大維深信,隻要宣傳能夠持之以恒,必能奏效。所以他不僅在首都進行彈劾安東尼的演說,同時在地方自治城邦也如法炮製。他將在羅馬進行的演說記錄原封不動地張貼在龐貝、那不勒斯、比薩、佛羅倫薩等地的中央廣場。

同年秋天,羅馬本土的所有地方自治城邦推舉屋大維為“衛國羅馬、狙敵埃及全軍總司令”。

這樣一來,原本是以爭奪愷撒的繼承權為目的的屋大維與安東尼之間的個人權力鬥爭,正式轉化為羅馬和埃及之間的國家戰爭。

為此,此前一直跟隨在安東尼麾下的幕僚,也是曾在愷撒麾下一同戰鬥過的同僚帕裏奧和普蘭庫斯等人,在知道了事情真相之後,全都離開了安東尼。同時,也開始有部分羅馬士兵棄安東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