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極限”一說呢?因為羅馬共和體製的最高決策機關,是召集全體公民舉行的公民大會,如果公民人數如此不斷地增加,能夠來首都羅馬參加大會、行使權利的人數勢必減少。這樣的話,所謂的人民的意見,不過是少部分人的心聲而已。更何況在公元前1世紀,除了本國的公民,羅馬的統治者還需要管理人口數量超過羅馬10倍的行省居民。
公元前70年普查登記的人口為90萬人,42年後,人口數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愷撒授予了北意大利行省的全體居民羅馬公民權,所以這次普查把他們也歸入了本國人口;其次,從激增的人口數量可以判斷,這次普查的範圍涉及了所有的行省。事實上,之後行省的稅賦都是依據人口普查的結果來征收的。無論做什麼事情,準確把握現狀是首要的工作。
最早公布普查結果的是意大利本土,以及行省中那些擁有羅馬公民權的殖民城市。一來是因為羅馬人習慣了這種形式的調查;再者,組織調查的機構以地方自治體為中心。至於其他的行省,因無法達到本土的效率,調查結果的出爐需要等待幾年的時間。
文藝複興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馬基雅弗利(Niccolò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曾說過:“新政策在需要立即實施的情況下,不能給人們思考以及批評的時間,必須接二連三迅速果斷地去執行。”1500年前的屋大維似乎早有先見之明。公元前28年,在進行大規模裁軍的同時,展開了遍及行省的人口普查,同一年,屋大維又開始為自己及家族建造陵墓。
建造陵墓
古羅馬的統治者們,既不像建造金字塔的埃及法老們那樣執著於身後之事,也沒有東方國家那些專製的皇帝們建造宏偉的陵園以顯權威的習慣。不過,從如今仍林立在阿皮亞大道(Via Appia)兩旁的墓地可以看出,古羅馬人對墓地也並非完全不用心思。有些陵墓甚至還模仿埃及的金字塔,不過和本尊相比,那簡直就像一個小小的狗屋。
古羅馬人的墓地規模總體不大,陪葬品大多是身前使用過的日常用品,可見,古羅馬人對身後事看得比較平淡,對他們而言,墓地不過是一塊死後的棲身之處而已。
被後人稱為“奧古斯都陵”(Mausoleum of Augustus)的屋大維的陵墓,建在自古以來叫做馬爾斯廣場的北麵,往北直通弗拉米尼亞大道,與緩緩向南流淌的台伯河毗鄰。現在這一帶河岸整修完善,寬敞的道路可以通車,而當時陵墓的位置應該更靠近河邊,四周被蜿蜒的台伯河包圍。
雖然塞爾維烏斯城牆(Mura Serviana)已遭愷撒破壞,不過從輪廓上還是能看出,城牆內就是當年羅馬共和國的市中心。屋大維的陵墓建在塞爾維烏斯城牆的外側,所以也不算違反羅馬城內不許建造墓地的慣例。
陵墓呈圓柱形,高3層,底座直徑長達90米,如此巨大的建築要想避人耳目,還真是困難。
陵墓的表麵貼著白色的大理石,每一層都種植著四季常青的鬆柏。外側用大理石圍成一圈牆垣,陵墓的頂部豎立著屋大維本人的銅像,高度遠遠超過了種在最上層的鬆柏樹。入口朝南,正對著羅馬市民經常集會的馬爾斯廣場。
奧古斯都陵距離我的住處步行不超過2分鍾,說來這裏也不過是我的日常位於首都附近的阿皮亞大道兩旁林立的墓地(複原圖)奧古斯都陵(上:複原圖;下:平麵圖)通道,但每次經過,總讓我有種百思不解的感覺。
35歲的男人會考慮墓地的事情嗎?雖然體質虛弱,但當時的屋大維並沒有什麼大病纏身。在他之前,羅馬沒有人會想到要建造一座壯觀的陵墓。盡管200年後哈德良(Hadrianus)皇帝也在台伯河對岸建造了被後人稱做“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 Angelo)的陵園,但這之前的200年,屋大維的奧古斯都陵始終都是古羅馬城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屋大維位於帕拉蒂尼山上的住宅相當素樸,為何陵墓偏偏造得如此豪華?從他平日的行事作風來看,也不像是一個對死後世界執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