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奧古斯都統治前期(前29-前19年,34-44歲)(5)(1 / 2)

愷撒遺言公開之後,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出現了相互牽製的微妙關係。或許是因為曾經一起跟隨愷撒打仗,有所謂的同袍之誼,帕裏奧的態度很明顯地偏向安東尼一方。當年安東尼、屋大維聯手,對陣布魯圖和卡西烏斯(Cassius)的軍隊的那場腓立比戰役,帕裏奧參加的就是安東尼的部隊。安東尼日後逐漸受到克婁巴特拉的影響,最終發展到要同屋大維率領的羅馬軍隊開戰一決的局麵。這種形勢下,帕裏奧不得不放棄了安東尼。屋大維理解帕裏奧無法麵對安東尼拉弓引箭的心情,尊重了他的立場,沒有勉強邀他一同出戰。亞克興角海戰的戰勢以及次年安東尼自殺的消息,帕裏奧都是在意大利本土獲悉的。

正如之前所述,屋大維赦免了所有的安東尼的餘黨,準許他們恢複公職。對帕裏奧而言,他同樣也可以重新開始一度被中斷的公職,那時他才46歲,正是大展宏圖的好時候。然而,帕裏奧隻保留了愷撒授予他的元老院的議席,辭去了其他所有的公職,選擇了另一種優雅知性的人生。帕裏奧的所為,為他贏得了不趨炎附勢的清白名聲。

挑選帕裏奧作為提案人,屋大維這獨到的政治眼光,讓人難以相信他隻有35歲。試想,屋大維如果選自己的同黨,勢必會引起元老院的懷疑,但要讓那些心底裏仍然尊敬布魯圖的共和派人士來提議,又不知會等到何年何月。想要稱號順理成章地提出,又能迅速無礙地通過,帕裏奧是唯一不二的人選。當然,對於有著異常的政治靈敏度的屋大維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選擇“奧古斯都”這個稱號。相信這一定是他經過了反複推演、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決定。

羅馬人是一個愛用外號的民族。比如說西塞羅的好友阿提庫斯(Atticus),“阿提庫斯”不是他的本名,因為他深愛希臘的阿提卡(Attica),所以為自己取了一個意為“阿提卡人”,即“阿提庫斯”的外號。這種愛好到了重要人物身上就變成了稱號。

打敗漢尼拔、征服了北非迦太基人的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Cornelius Scipio)被稱做“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意為“非洲的征服者”。科爾涅利烏斯家族是古羅馬煊赫的世家,其中,西庇阿一門人才輩出,稱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也是為了和其他的西庇阿區分開來。

同樣出身於科爾涅利烏斯家族的蘇拉,曾立下征服本都(Pontus)國王米特拉達梯(Mithridates)等赫赫戰功,照例也應該被授予稱號,因為他後來掌權之後血腥鎮壓對手馬略(Gaius Marius)一派,沒有羅馬人願意為他做這件事情。雖然蘇拉並沒有強烈的虛榮心,但對此事還是有些耿耿於懷,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幸運者”(Felix)的稱號。

蘇拉死後,這位令人畏懼、害怕與他為敵的統治者的稱號就再也無人提及。蘇拉他自己可能是一位幸運者,可是對那些因他的肅清運動而慘遭殺害、沒收財產、子孫後代被剝奪了公職權的人們來說,就太不幸了。

龐培也有稱號,叫“馬格努斯”(Magnus),“偉大”的意思。龐培作為蘇拉的得力大將,在很年輕時就顯示了非凡的才華,尤其是一舉殲滅海盜、成功占領東地中海海域的戰績,更讓他聲名顯赫,成為了羅馬著名的戰將。拉丁語的Magnus 相當於英語的“The Great”,與亞曆山大大帝同稱。

愷撒生前既沒有外號也沒有稱號。或許對於這位戰勝了“偉大的”龐培的人物,人們實在想不出一個可以與之相配的稱號。他死後被神化,“神君愷撒”

就成了他的稱號。從羅馬人的習慣來看,授予國家功臣以稱號算不上什麼特殊的待遇,問題是用怎樣的稱號。屋大維的確有平定內亂的功績,但實際指揮戰事的是阿格裏帕,因此他不適合驍勇善戰的稱號,何況屋大維也不願意接受一個與前人相類似的稱號。

在古羅馬時代,“奧古斯都”(Augustus)純粹是指神聖的、崇敬的事物或場所,沒有武力或是權力的暗喻。即便有神聖之意,那也是宗教上的含義,沒有唯我獨尊那種強烈的語意。要知道,就算是街邊的小寺廟也可以稱之為神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