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城市有:薩馬羅布裏瓦(現亞眠,Amiens)、諾維奧杜努姆(現蘇瓦鬆,Soissons)、杜羅科托努姆(現蘭斯,Reims)以及再度整編規劃之前的第比歐(現第戎,Dijon)、韋鬆蒂奧(現貝桑鬆,Besan?on)、傑那瓦(現日內瓦,Geneva)。這個地區的主要部落是雷米人,自從被愷撒征服之後,一直都是親羅馬派。
五、最後是日耳曼行省:雖然叫日耳曼行省,其實僅指萊茵河西岸一帶。這裏是防止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人入侵高盧的最前沿,所以省會就設在萊茵河畔的科隆尼亞·阿格裏皮內西姆。羅馬人將這裏起名為科隆尼亞(意為羅馬人的殖民都市),如今是德國的重要城市之一的科隆,在羅馬時代就是重要的軍事基地。
省會科隆的地理位置和其作用非常明顯,行省整編完全出於軍事目的。整個行省的主要城市幾乎都是羅馬軍團的軍事基地,這些城市全部位於萊茵河沿線,也就是說都處於最前線。萊茵河防衛線是由愷撒設計、奧古斯都開始實施、經過曆代皇帝百年的不斷努力而建成。防衛線建造的最大目的在於持續,所以在建設軍事基地時,在地政上作了考慮,2000年後的今天,這些地方作為城市仍然可以發揮其功效。奧古斯都重整高盧全境的計劃,不少方麵都引起我們的興趣。首先是各行省邊境線的劃分;其次是各行省省會的位置;最後是軍隊的駐守地。除了南法之外,奧古斯都並沒有將高盧全境機械地劃分為四塊,雖然這樣做比較容易管理。他仿效了愷撒的做法,將高盧全境內的十餘個族群分配到四大部族的管轄之下,除了作為軍事行省的日耳曼行省,其他三省由當地的主要部族負責管理。阿奎塔尼亞行省由奧弗涅人負責,盧格杜南西斯高盧行省交給埃杜伊人,比爾吉亞行省則歸雷米人。當然行省的最高長官都是由奧古斯都任命從羅馬派來的。不過,為了行省的治理順利運行,類似於“法人代表”的管理職務似乎都是由當地的有力之士來擔任。高盧作為奧古斯都的直轄行省,每個行省照理都應該有羅馬駐軍,而實際上,除了日耳曼行省之外,其他的三省沒有羅馬軍隊,派駐高盧的五個羅馬軍團全部集中在萊茵河防衛線的日耳曼行省,而在高盧的其他地區根本見不到羅馬士兵的影子。這一點足以證明奧古斯都對高盧采取了自治化的管理。
各行省省會的選址也很有意思。通常征服者會把戰敗者的老巢作為“行省總督府”,這樣做比較簡單。但是奧古斯都對省會的選址,隻考慮地理位置是否有利。像波爾多、裏昂以及特裏爾,都位於交通要道上,或許應該說這些地方都會成為交通要道,因為治理整頓高盧境內的交通網絡是由羅馬人負責的。那些主要族群的根據地,像雷米人聚居的蘭斯、埃杜伊人集中的歐坦,都沒有成為高盧的統治中心。不過這些都市的交通網並沒有被忽略,不但沒有被忽略,而且羅馬人將基礎建設覆蓋了整個高盧,甚至那些原住民居住的村鎮都相互聯結。盡管羅馬人在軍事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對占領地的建設並沒有棄之不理。就像阿皮亞大道,這條當年羅馬作為意大利半島霸主的時代所鋪設的道路,聯結了所有羅馬統治之下的部落的根據地,羅馬人通過這種方式,將勝者與敗者之間的對立關係轉化為命運共同體。
高盧和西班牙一樣,境內既有皇帝行省,也有元老院行省。當阿格裏帕全力以赴投入征服西班牙西北部的軍事行動時,奧古斯都先是坐鎮南法的納博訥,後移往西班牙的塔拉戈納,專注於這兩個地方的管理體係的建立。由於高盧和西班牙都是兩種行省並存之地,因此這個時期形成的管理體係,將成為羅馬統治下的所有地方的規範模式。
奧古斯都意識到,統一和分離、中央和地方、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這些矛盾的概念是否並立,是否能構成共存的管理體係,是不同人種、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共融,維係羅馬帝國持續統治的關鍵所在。那些看似全權交給元老院管轄的元老院行省,也沒有完全繼續按照共和時期的管理方式來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