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都——對於以上(一)的條件,奧古斯都承襲了愷撒的做法。(後文將會論述。)他在實施軍事改革的時候,授予了那些行省出身的包括退伍兵在內的全體誌願兵羅馬公民權的資格。
而對於(二),奧古斯都的態度與其說是慎重不如說是消極。首先應該是他不想引起元老院的反感;其次,奧古斯都認為,必須優先振興本國人民的利益,這是他長久以來的信念。
在公民權問題上也反映了“父”與“子”性格上的迥異。研究者評價兩人,通常會認為愷撒是一個追求革新的人,而奧古斯都則相對保守。不過,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反而是奧古斯都得到的正麵評價更多一些。話說回來,傳統上熱衷於研究羅馬史的國家,大多是曾經擁有過殖民地的先進國家,如果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他們的論點可能就會不同。因為帝國對這些舊殖民地“從事對本土有所貢獻工作”的人民,從來都不肯給予本土的國籍。
總而言之,西西裏沒有得到公民權,依舊維持著原來的行省地位。如果說保守主義的主張是維持原狀的話,奧古斯都的確是保守的,這同時也代表了羅馬傳統的做法。不過,奧古斯都對提高這個羅馬糧倉的生產能力,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西西裏和羅馬一樣擁有700年的曆史,是希臘人的移居地。主要有:錫拉庫薩(Siracusa)、卡塔尼亞(Catania)、墨西拿(Messina)、巴勒莫(Palermo)、特拉帕尼(Trapani)、馬爾薩拉(Marsala)以及阿格裏真托(Agrigento)。這7個城市由從事海運和通商的希臘人以及迦太基人所建,所以都是海港城市。
奧古斯都決定擴建這7個城市。首先是建造環繞海岸線的道路,由此形成7個城市的交通網絡;其次是建設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的內陸道路。希臘人對內陸向來關注甚少,奧古斯都希望通過公路建設繁榮內陸的經濟。
除了上述的計劃,奧古斯都沿用了愷撒生前的策略,向各戰略要地輸入退伍的羅馬軍人,在這些地區總共建立了7個殖民城市。殖民城市建在哪裏,哪裏勢必成為地區的軍事防衛和振興經濟的核心,而各個核心地之間,都會建立起相互聯結的交通網絡。
通過以上道路和城市的建設,農產品從內陸到港口的輸送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糧食危機發生的原因,多半不是因為產量遞減,而是由於產地的運輸功能低下。物流係統有效地運作,不僅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主食小麥依賴進口的意大利本土的人民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
奧古斯都在西西裏逗留期間,還計劃了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兩島的公路網的建設,這項計劃和西西裏擴建一樣,迅速地得到實施。
在奧古斯都的行省治理政策中,與撒丁島以及科西嘉島相比,西西裏受惠更多。西西裏靠近非洲,坐船去迦太基,隻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當年愷撒製定了迦太基的重建計劃,後來由奧古斯都完成。恢複了昔日繁榮的迦太基,再度成為北非物資的集散地。西西裏的居民大多是希臘人,希臘人又是以商才出名,所以,西西裏在作為農業產地的同時,又被開發成為物資的中轉樞紐地。布匿戰爭時代的羅馬人,看到從迦太基運來的新鮮無花果都會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生產如此美味水果的敵人竟然離羅馬隻有3天航行的距離。150年之後,在奧古斯都推進的“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政策下,羅馬人的這種心理畏懼變成了物質上的充實。西西裏由於地處地中海正中,長久以來是大國間的相爭之地,這個不利的條件,隨著“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實現,轉變成正麵、有利的因素。另外,奧古斯都的行省治理製度,也促使了西西裏地區進一步安定。西西裏屬於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議員出任行省總督。根據奧古斯都的行省製度,行省總督沒有征稅權,稅賦的事務由奧古斯都直接任命的稅務官負責。因此,行省總督失去了利用職權貪汙稅金的機會。羅馬共和時代,讓西塞羅一舉成名的,就是他起訴了劣跡累累的西西裏總督威爾維斯。奧古斯都的“稅務官”製度下,不會再出現類似威爾維斯這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