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律王的親羅馬政策也貫徹得相當徹底。在猶太王國內,建有信奉希臘-羅馬諸神的神殿;為感謝奧古斯都,將撒瑪利亞城(Samaria)改為沙巴斯提(Sabaste);還建了一個名為愷撒利亞(Caesaria)的海港,意為“愷撒之都”;同時在愷撒利亞又建了一座神殿,獻給羅馬和奧古斯都。即使在耶路撒冷城內,也允許並正在建設以奧古斯都和其妻莉薇婭,以及已經成為奧古斯都女婿的阿格裏帕之名捐贈的公共建築。
但是,猶太民族是民族主義者。在他們看來,隻有他們是上帝的選民,而其他民族都不是神的子民。所以,不少人對在自己國土上建造那些與劣等民族羅馬有關的建築,覺得忍無可忍,即便這些建築是為公眾所建。同時,他們對國王親羅馬的政策也十分不滿。而希律王獨斷專行的強硬手段更是火上加油,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加上民族主義情結,究竟會爆發出怎樣的火焰,對信仰和思想都完全相反的羅馬人而言,是無法輕易地預測和應對的。
不管怎麼樣,50多歲的希律王目前還穩坐王位,而比希律王年輕10歲的奧古斯都,又是個不會自找麻煩的人,奧古斯都的這種性格,從他這次東方之行最主要的目的,即解決帕提亞的問題上也有所反映。
帕提亞問題
羅馬在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之後,仍然沒有忽視在那遙遠的東方,以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為據點的帕提亞王國的存在。不解決帕提亞的問題,羅馬帝國的東部防衛線就無法建立。公元前1世紀的時候,羅馬的敵人大多是小國或者是蠻族,真正需要羅馬動用正規軍的對手,在征服了克婁巴特拉的埃及之後,就隻剩下帕提亞了。
可是,迄今為止,羅馬從來沒有贏過帕提亞的戰績。雖然盧庫魯斯(Lucullus)和龐培都曾經攻打到幼發拉底河附近,卻沒有和帕提亞作正麵的交戰。公元前53年,當時“前三頭同盟”之一的克拉蘇率軍,首次和帕提亞正麵對決。結果4萬多人的羅馬軍團,能成功逃離的人不到1萬人;1萬多人被帕提亞俘虜,其餘的2萬多人戰死沙場,幾乎是全軍覆沒。幸存的指揮官,除了總司令克拉蘇之外,隻有後來成為暗殺愷撒主謀的卡西烏斯一人。甚至羅馬軍團的軍旗銀鷲旗也落入了敵人的手裏,這對羅馬而言是何等的奇恥大辱。
眾所周知,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到暗殺的愷撒,原本正準備出發遠征帕提亞的。不解決帕提亞問題,羅馬帝國的東部防衛線就無法建立,何況,羅馬人是不會就此罷休的。
帕提亞的問題,因愷撒之死以及隨之爆發的長期內戰被擱置了下來,直到公元前36年,安東尼率領包括同盟國軍隊在內的總共11萬人的兵力討伐帕提亞,經過長達8個月的遠征,結果損失了2萬多人的兵力。盡管沒有輸得一敗塗地,但這次的戰敗,對野心勃勃、有意接替愷撒大位的安東尼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公元前30年,戰勝了安東尼的奧古斯都,成為了羅馬世界獨一無二的統治者。羅馬人民在慶祝內戰結束的同時,也期盼著奧古斯都能夠征服帕提亞,一雪前恥。事實上,亞克興角海戰勝利之後,奧古斯都曾經追擊安東尼到過東方。當時如果從那裏率兵去帕提亞,大概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一位英國的研究者就此作過以下的論述:
如果亞克興角海戰的勝者是愷撒的話,他會立刻遠征帕提亞。因為帕提亞的問題不及時解決,東方地區不安定的局勢會越發地對羅馬不利。所以如果是愷撒,他一定希望盡快地采取行動,解決問題,而且會在第一時間,修複羅馬帝國在以亞美尼亞為首的各同盟國中的威信。可惜,奧古斯都的性格與愷撒迥然不同。
奧古斯都非常清楚,製伏帕提亞是東方和平的關鍵。可是,羅馬不僅從來沒有戰勝過帕提亞,甚至還有克拉蘇、安東尼兩次敗北的慘痛教訓,絕對不能再有第三次的失敗。否則,羅馬帝國的東方疆土將徹底地分崩瓦解。因為東方國家,從國王到百姓,從來都是跟著強者走的。
奧古斯都雖然具有總司令的品格,卻沒有指揮戰鬥的能力;阿格裏帕雖然是勇將,卻不是天才型的司令官,軍隊靠他指揮,未必就能戰勝帕提亞。除了和愷撒性格不同,公元前30年的當時,的確還存在著不少令奧古斯都不得不謹慎處理帕提亞問題的實際原因。那個時候的帕提亞,並沒有什麼威脅羅馬行省的舉動,結果,奧古斯都在10年之後才開始處理帕提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