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亞歸還了33年前克拉蘇敗北,以及15年安東尼戰敗時,奪走的羅馬軍隊的銀鷲旗,但是,33年前被俘的士兵沒有能夠返回羅馬,這並非是帕提亞違約,是因為已經沒有存活者。作為補償,帕提亞歸還了當初從陣亡的羅馬士兵身上摘下、作為戰利品保存的盔甲和武器。
公元前54年克拉蘇遠征時,參戰的士兵的平均年齡,假定在32、33歲左右,33年後,都已經超過了60歲。被帕提亞俘虜的士兵沒有成為奴隸,而是在帕提亞邊境的要塞馬雷(Mary)服終身兵役。馬雷不在現今的伊朗境內,而是在原蘇聯的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馬雷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在這裏服役其實就是流放。
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戰役,贏得壓倒性勝利的漢尼拔,將俘虜的8000多名羅馬士兵賣給希臘當奴隸。20年後的公元前196年,希臘為感謝弗拉米尼努斯(Flamininus)從希臘撤兵,接受了他的請求:在希臘全境尋找當年被賣身為奴的羅馬士兵,送他們返回羅馬,結果找到了1200人。
從以上漢尼拔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把分散在各地難以尋找的不利因素算進去,忍受了20年奴役生涯,能夠存活下來的,8000多人中還有1200人。而在帕提亞的所有的俘虜都集中在一地,30年後竟然會沒有一位幸存者。如果能找到幸存者帶回羅馬,哪怕隻有一個人,奧古斯都一定會在他的《功業錄》中記上一筆。因為他非常希望彰顯自己解決了帕提亞問題的功績。事實上,他在《功業錄》中對此事隻字未提,可見他帶羅馬士兵返回祖國的願望沒有實現。
如果愷撒沒有遭到暗殺,在公元前44年就解決了帕提亞的問題,那麼,那些俘虜們的流放生活10年就能結束。10年的話,1萬多名士兵或許都能活著返回羅馬。
奧古斯都在《功業錄》就亞美尼亞和帕提亞問題的解決,作了以下的論述:
阿爾塔克西亞斯國王被殺之後,是可以將亞美尼亞收為羅馬的行省的。不過,我遵循了祖先的傳統,派遣繼子提比略,扶助提格拉涅斯繼承了王位。
我不僅迫使帕提亞交還了三次戰役中(除了克拉蘇和安東尼的敗北之外,中間還有一次小型的敗仗。——作者注)被奪去的銀鷲旗和戰利品,還促成了帕提亞主動向羅馬人民提出保持友好的請求。
奧古斯都對不動一兵一卒就解決了帕提亞問題的事跡作了大肆的宣傳。幼發拉底河締結和平條約的5月12日,成為每年慶祝的節日。奧古斯都命人為他打造了英勇武姿的全身像,胸前的鎧甲上雕滿了他平息帕提亞的畫麵。元老院也按照他的意思,決定在羅馬廣場中央的愷撒神殿邊上,建立一座凱旋門,以紀念帕提亞問題的和平解決。對羅馬人民和元老院而言,失去銀鷲旗的奇恥大辱終於得到洗雪,他們的喜悅心情完全可以想象。現代的羅馬曆史學家們,奧古斯都戎裝像對這件事大多都評價是“奧古斯都的外交傑作”。
如果所有的紛爭,靠談判交涉就能解決,那麼人類的理性會多麼偉大。
奧古斯都在《功業錄》中記述的“我不僅迫使帕提亞交還了被奪去的銀鷲旗和戰利品,還促成了帕提亞主動向羅馬人民提出保持友好的請求”這段內容,是寫給羅馬人民看的。他清楚地知道,人民希望他能洗雪前恥,所以用了非常巧妙的字句,告訴人民國仇已報。真可謂用心良苦。如果不這樣寫,羅馬人民是不肯接受的。
然而,同樣的事情,帕提亞方麵又會怎麼論述呢?雖然沒有史料可以引用,我想應該是完全和奧古斯都相反的內容吧。或許會是這樣:“羅馬放棄了使用武力,選擇了通過談判來改善兩國關係,在幼發拉底河上簽署了和平條約,帕提亞應羅馬的請求,歸還了羅馬的軍旗和戰死的羅馬官兵們的武器和裝備。”如果這是帕提亞的觀點的話,想來它的鄰國亞美尼亞等國家也抱有類似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