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時代的和平祭壇,建造在從古羅馬廣場步行不到15分鍾的弗拉米尼亞大道邊上。從行省來首都的人們,如果從北方經過弗拉米尼亞大道或者卡薩亞大道(Via Cassia),途中就能望見祭壇。如果是從羅馬古道過來,要稍微繞一點路;而經過阿皮亞大道從南方來的人,隻要從古羅馬廣場走幾步路就能看到祭壇了。這些行省的人民看到祭壇,或許也能和羅馬人一樣,感受到奧古斯都致力於“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決心。
所謂的統治,必須給予被統治者一些他們能夠接受的東西,否則,僅靠武力鎮壓、滅絕反對派,統治絕對是不可能持久的。
和平祭壇現在也能看到,不過位置已經不在原地。遺址上已經建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羅馬城市,即使挖掘到祭壇的遺石,也不可能拆除建在原址上正在使用的建築,所以無法在原來的地點重建。1936年,根據當時的獨裁者墨索裏尼的決定,利用重新開發奧古斯都陵園周邊地區之際,在位於陵園和台伯河之間的地帶,用考古挖掘出的材料複原了祭壇。
從此,以奧古斯都陵以及和平祭壇為中心的廣場,改名為“奧古斯都皇帝廣場”(Piazza Augusto Imperatore)。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意大利政府以反法西斯為首要國策,所以,極其厭惡法西斯時代的產物。法西斯年代的建築,在設計上雖然缺乏美感,卻都造得非常之堅固,要拆毀奧古斯都皇帝廣場周圍的建築成本太高,因此這一帶被原樣地保留了下來。由於羅馬市政府和中央政府一直是左翼掌權,所以對這裏的設施既不作保養維修,也沒有任何開發、利用的規劃,這裏成了一塊冷清之地。對我個人而言,這是個安靜的好地方,但喜歡熱鬧的羅馬人避而遠之。
此外,現代的博物館、美術館的主辦者們大都對美術史的興趣勝於曆史。如果是真跡的話,哪怕是一個水壺的碎片都會大張旗鼓地拿出來展示,但對古跡的複原作業就不怎麼關心。因此,和平祭壇一向少有遊客光顧。不過,這裏倒是很適合認真思考如何實現“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好地方。因為幾乎在與和平祭壇開工的同時,奧古斯都正在展開一場軍事改革,從羅馬傳統意義上來說,這場改革是革命性的。
軍事改革
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對公民的定義是:無論是隸屬於國家還是地方自治體,在擁有參與“共同體”(Res publica)自治的權利的同時,還有著保衛共同體的義務。軍隊在人數上劣於東方專製的君主國家的軍隊,但是在質量上占有相當的優勢,經常打贏戰爭。這主要是因為東方國家通常是從他國招募雇傭兵,而希臘、羅馬的軍隊則有著保衛祖國的堅定信念。
為了提升這些城邦國家的公民在社會以及經濟上的地位,由中堅市民組成的重裝步軍團,代替了由社會上層人士組成的騎軍團,成為了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這個變化促成了一場軍事製度的改革。順便提一下,到了中世紀,騎軍團又恢複為軍隊的主力,步兵再次成為主力軍一直要到近代之後。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就是提倡將主力軍恢複到由本國國民組成的步兵隊伍。
古羅馬也是秉承了這種“公民”思想的國家。希臘人對公民製度的使用隻限於自己所屬的城邦國家境內,羅馬人則把它發展到希臘無法比擬的整個羅馬帝國的遼闊疆土。可以說,近代再次複興的“公民”概念,最早是由羅馬人確立的。
保衛共同體的義務也意味著維持共同體。所以,服兵役的義務和繳稅的義務,理所當然地就合為一體。既然稅金根據收入不同有所區別,那麼就不應該強迫所有的人統一服兵役。我在《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曾經敘述過,羅馬從王政時代起,就采用服兵役代替繳直接稅的方式,盡量去保證公正性。那些沒有財產來源、隻能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維持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公民,不需要通過服兵役來代替直接稅。這個階層拉丁語稱之為“prolet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