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軍團兵(legionaries)的這15萬兵力,在羅馬進入帝政時代之後,仍然是國家主要的防衛力量。以上講述的對軍人的經濟保障,就是針對這些軍團兵的。僅是支付包括將軍官階在內的15萬軍人的每年的薪水就超過了1.5億塞斯特斯銅幣。
僅憑15萬人的兵力,是不可能守住羅馬那漫長的防衛線的。但是如果再增加兵力,又麵臨以下兩個難題:
第一,羅馬公民權的擁有者(17歲以上的男子)總人數為500萬,能夠服兵役的人數(17歲到45歲)約占其中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因此每年確保有15萬人的兵力已經是極限。準確地說,如果不守住這個底線,羅馬會淪為一個單純的武力國家。
第二,軍費維持相當困難。羅馬並非隻挑選富裕地區作為行省,還有不少地方完全是出於安全上的理由。奧古斯都劃分元老院行省和皇帝行省的條件,除了是否需要駐軍之外,還根據經濟能力來區別。元老院行省都屬於經濟實力較高的富裕地區,而皇帝行省除了因特殊理由歸屬皇帝私人領地的埃及以及為牽製帕提亞的敘利亞之外,其餘的行省都屬於落後地區,因此,也無法期待行省稅的收益。然而,這些落後地區又必須集中駐紮軍隊,因為羅馬人叫做“Limes”的帝國最重要的安全防衛線,正貫穿於這些地方。
歸屬元老院的元老院行省和皇帝管轄的皇帝行省,同是行省,但是行省稅的名稱不同,稅金的流向也不同。
元老院行省的行省稅依然沿用共和時代的名稱,叫“艾拉留姆“(Aerarium),”國庫“的意思。行省稅所得按照傳統,上繳國庫。而皇帝行省所征收的行省稅稱”費斯庫斯“(Fiscus),繳入皇帝的金庫。
不過,它並不屬於皇帝個人所有。奧古斯都對公款和私財一向分得很清楚,“費斯庫斯”既然是稅金,當然屬於公款。
但是,經濟實力低下的落後地區的行省稅數目原本就不大,即使加上另外的間接稅,仍然無法支撐軍用開支。如果不挪動相當金額的元老院行省稅“艾拉留姆”,羅馬帝國的安全保障體係,僅在經濟層麵上就無法正常運作。研究者們一直苦於無法準確地掌握古羅馬的收支狀況,“艾拉留姆”和“費斯庫斯”的流向不清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有這樣的實際問題存在,要清楚地劃分兩種稅金的用途的確很困難。
盡管是為了帝國整體的安全,但也不是元老院行省的稅金全轉到皇帝行省就能解決問題。雖然理智地去思考,人民之所以能免受蠻族的威脅過著和平的生活,是因為有軍隊的保護。但是如果眼前就有必須架設的橋梁,卻被告知工程暫且需要緩一緩,錢得拿去支付邊防的開支,這時候作為納稅人大概都會失去理性,怨聲載道。如果放任這種不滿情緒在行省內蔓延,那麼,那些原本不需駐兵的行省也不得不派兵鎮守。羅馬人構思的安全保障也包括了在“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之下滿足所有人的生活。奧古斯都將軍團兵人數上限定在15萬人,勢必是出於這個理由。
公元前30年,戰勝了安東尼成為了唯一的最高統治者的奧古斯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將原來50萬人的兵力縮減到20萬人左右。裁軍之後的軍團數為28個,士兵人數約在17萬。奧古斯都在《功業錄》中提到有30萬人以上的士兵退役,的確沒有誇大其詞。
然而,如果將奧古斯都的這次裁軍理解為和平局勢下的調整,不免太簡單了。隻要分析一下當時各種狀況我們就可以明白,保衛帝國的兵力從28個軍團減到25個,人數從17萬降到15萬,其實是一個迫於現實的決定。持之以恒的最大的敵人就是勉強行事。
當時羅馬士兵的素質的確非常優秀,但是奧古斯都很清楚靠15萬人的兵力是無法守住國家防衛線的。他打算打破羅馬軍隊的傳統,以一個全新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寫愷撒的時候,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這個人做任何事都不會隻為一個單純的目的。寫到奧古斯都,再次讓我生發同樣的感想。想到這裏,我腦海中浮現了1500年之後(愷撒和奧古斯都時代之後)馬基雅弗利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