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兵都來自行省。經曆了軍事基地的生活的士兵們,自然而然地會對羅馬產生敬意和憧憬。像似讀懂了他們的心思,奧古斯都的軍事改革製度中,有一項規定就是給予退役的輔助兵羅馬公民權。這項規定和奧古斯都製定的其他政策一樣,延續了300年,這項優惠說不定就是輔助兵的退伍金。羅馬的公民權不單是一個榮譽勳章。首先,它有免除了行省稅的實際利益;再者,公民權是世襲的,退伍之後得到公民權的輔助兵的下一代,就可以堂堂正正地以羅馬公民的身份去申請加入軍團兵。
在授予羅馬公民權的問題上,奧古斯都不如愷撒來得開放,他采取了較為保守的措施。
他廢除了行省的部族首領進入元老院的製度,取消了給予西西裏以及南法兩行省與羅馬本土同等待遇的資格。另外,對那些想通過關係取得公民權的要求也是一律拒絕,即便是妻子莉薇婭來說情也沒得商量。愷撒的積極使用行省人才的政策,一直要到克勞狄烏斯皇帝時代才得以恢複。
行省人民長時間不得重用的始作俑者就是奧古斯都。不過,對從事教育和醫療工作的教師和醫生,奧古斯都還是延續了愷撒的政策,不問人種、民族,一律給予公民權。除了表示對這兩種職業的重視之外,這也顯示了奧古斯都精英化的治國路線,在這一點上,他和愷撒不謀而合。如今,奧古斯都又將授予輔助兵羅馬公民權製度化,盡管選擇參加輔助兵的行省人,未必都來自知性的上層階級,但是擁有公民權意味著地位平等,用現代語來說,就是擁有相同的國籍。雅典人將公民權看做另一種血緣關係,如果父母不是雅典人,子女就不能成為雅典的公民。而羅馬人則把公民權看做一種思想、行為上的認同,對於那些認同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為之付出努力的人,應該給予“共同的權利”。
對羅馬而言,沒有比輔助兵參與帝國的安全防禦更值得感謝的事了。愷撒曾經非常大方地授予了日耳曼和高盧出身的軍人們羅馬公民權,而奧古斯都則將它製度化。這項製度和另一項限製授予羅馬公民權的政策,在奧古斯都看來,兩者毫不矛盾。
奧古斯都規定輔助兵軍團的人數和軍團兵一樣為15萬人。如果單純地以這個數字計算,每25年就增加15萬人的羅馬公民。另外,軍團兵不少會與駐紮地的女子結婚,而那些派往殖民城市參與建設的退伍羅馬軍人,通常也會和當地人通婚,因此,即便是對公民權采取保守政策的奧古斯都時代,也不會產生什麼“鎖國”思想。
通過奧古斯都的改革,行省人出身的輔助兵成為了羅馬軍隊常態的成員。這項改革帶來以下的益處。準確地說,是奧古斯都事先考慮到以下的這些有利的因素,才推行了改革,這就是他的“一石二鳥”政策。
第一,節約了防衛費用。和平不是免費的,需要用錢買。當然也不能無止境,否則就會造成國家財政的赤字。在沒有銷售國債概念的古羅馬時代,隻有從國庫和皇帝金庫中拿出錢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如果這樣還不能解決,那就會產生重稅政策。重稅政策,從統治學,即政治心理學上講,是一種最愚蠢的解決方式。根據研究者的研究統計,公元前後的羅馬帝國全境的人口,大概在5000萬人。擁有5000萬人口的國家的防禦兵力,包括輔助兵在內大約是30萬人,這個數量與現代擁有同樣人口的國家相比,隻限於陸軍人數,而且不考慮科技化程度,它們分別是:法國24萬,韓國52萬。之所以提及這兩個國家,除了因為人口和當時的羅馬帝國相近之外,它們和古羅馬同樣有著與他國接壤的地理環境。順便提一下,島國日本目前的人口數量是古羅馬的2倍以上,日本自衛隊的人數是15萬。限定在這個數量上,與其說是出於違不違憲之類的敏感理由,倒不如說是和沒有陸地鄰接的實際地理狀況有關。同為島國的英國的陸軍兵力比日本還少,隻有12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