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奧古斯都統治中期(前18-前6年,45-57歲)(11)(1 / 2)

綜合戰略

羅馬人見機行事(case by case)的應變能力,早在統一意大利半島的年代,就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才能之所以沒有分散在個體之中而是得到了整體地運用,主要是因為國家基本政策的始終如一。這些基本方針單純、明朗,針對各種狀況所采取的對應方式無論怎樣的不同,它們都不會偏離基本的路線。既堅持一貫的方針,又懂得見機行事,這兩種矛盾的概念要做到求同存異,並且在實際中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製定的基本路線必須簡要清通。除此之外,還需懂得平衡,羅馬人的平衡感同樣也是出類拔萃的。

如果沒有構成全體的每一個個體、乃至核心的確立,綜合戰略就無法成立。基於這個道理,奧古斯都重新整編了“軍團兵”和“輔助兵”。不過,羅馬軍隊的一些傳統的名稱,即使已經不能再反映現狀,名稱依舊保留了下來。例如編製已經不是100人的“百人隊”(centuria,參照下頁圖表)。

武器配備:

軍團兵

攻擊武器——投槍(pilum)、短劍(gladius)防禦武器——方盾(scutum)輔助兵攻擊武器——弓箭、石弓、長劍,騎兵為長槍防禦武器——圓形小盾從以上的武器裝備可以看出,圓桌騎士以及十字軍時代的中世紀的士兵們,不是軍團兵而是輔助兵的延續。我想其原因可能是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戰場上不再有羅馬公民存在,因此戰術也有所改變。

確立了個體之後,接下來的課題就是如何去製訂操縱、驅使個體的綜合戰略。雖然有著高超的技術,但沒有建萬裏長城的羅馬人是用以下的方法完成的。不過我先得聲明一下,羅馬的防衛線是經過曆代皇帝不斷的改善才得以最終完成。奧古斯都建立的隻是一個基本戰略,因此,第169頁圖隻是一個基本的圖解,沒有涉及各個防衛線的特殊情況。

研究羅馬曆史的研究者們對各個行省防衛線都作了詳細的圖解,卻沒有提供基本的戰略圖。

研究者們撰寫的著作針對的基本上是在這個領域有一定知識基礎的讀者,而像我這種外行,要完全理解就相對困難了。為了便於理解,我自己畫了一張圖,圖雖然拙陋,大致可以呈現出一個基本的概念——當駐守要塞的士兵發現敵人來襲時,他們或升起狼煙發出警報,或馳馬傳信,向附近的營地通報消息。營地在派出援軍的同時,將戰情上報軍團基地,接到消息的軍團也立即出征。由於羅馬的道路四通八達,所以軍隊可以快速地移動。

步兵的行軍速度平均大約是1小時5公裏。如果是騎兵的話,一天大概可以飛奔80公裏。運載重兵器的馬車每小時隻能行走1.5公裏,因此,凡是有大規模駐紮部隊的基地,都備有武器裝備,輔助兵也不例外。

以防衛為目的的羅馬的軍事戰略,概括地講,就是當敵人來襲時,輔助兵作為先頭部隊予以抵抗,等援軍軍團兵到達之後,再進行全麵的還擊。如果敵方的規模很大,周邊的軍事基地可以派兵支援。

羅馬的道路如果全部連接在一起,據說可以繞地球兩圈。建設道路網就是為了軍事目的。羅馬帝國全境內的道路,力求做到盡量平坦、盡量呈直線形。如果遇到河流就架橋,碰到山麓就開山或挖隧道,所有的主幹線的道路都鋪設良好,排水係統近乎完美,形成了一個兩車道寬的道路網。意大利本土的道路建設,盡管建路的初衷是為了用有限的兵力獲得最大的軍事效果,卻同時也帶動了人以及物資的交流,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得以提高。包括行省在內的帝國全境同樣也享受到了羅馬式道路所帶來的收益。

負責保衛帝國安全的主力軍團,一直到公元9年為止,都維持在28個軍團。軍團的具體部署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