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海上行軍無法製定出縝密的計劃。肆意的暴風雨隨時將至,完全不受人控製。海洋考古學之所以在考古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為在古代沉船事故屢屢發生。此外,地中海的風向變化多端。但是古代的船帆製作成了適合於順風時的四角形,遇到逆風或無風的天氣,就完全束手無策。而相當於馬達的船槳也存在各種問題。首先,船槳必須靠人工24小時不停地劃動,遲早會有“歇火”的時候。其次,如果利用船帆,船速平均每小時可達6海裏(knot),但如果隻靠人工劃槳的話,無論如何是達不到這個速度的。帆、槳並用的加列船(Galley,單層甲板大帆船)之所以能成為地中海的主要船隻,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順便提一下,中世紀的民族中最熱愛而且擅長計劃的威尼斯人,也經常使用加列船,不過,他們將船帆改成了三角形。三角帆在逆風中會呈“Z”字形推船前行。
其實,海路其實還是有它的長處的,那就是節約時間。比如說,軍隊從羅馬去和假想敵帕提亞接壤的敘利亞行省,如果走陸路,首先經由阿皮亞大道抵達布林迪西,再從那裏坐一天的船到達迪拉基烏姆;然後從迪拉基烏姆沿著埃格納提亞大道橫穿過希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Hellespont,現達達尼爾海峽,Dardannelles)進入小亞細亞;穿過國界,最終到達敘利亞行省的省會安提阿。走完這段行程需要包括陸地124天以及海上2天,總共126天,即4個多月的時間。另一方,如果從羅馬走陸路到米塞諾,然後乘船經昔蘭尼加(Cyrenaica,現利比亞)的阿波羅尼亞(Apollonia)以及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到達目的地安提阿的外港塞琉西亞(Seleukeia),正常情況下55天可以到達。如果運氣好一路順風的話,大概隻需要15天。以下是乘船去羅馬帝國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城市的時間,供給大家參考:從羅馬的外港奧斯提亞(Ostia)到南法的馬賽,最快3天,正常航行時間為10天左右。
從奧斯提亞到西班牙的塔拉戈納,最少需要5天。
從奧斯提亞到古代稱為“赫丘利之柱“的直布羅陀海峽,途中不靠港的話需要7天。
從米塞諾軍港到由愷撒、奧古斯都重建的迦太基,最少2天的時間。從米塞諾到埃及的亞曆山大港,途中經由西西裏的墨西拿、昔蘭尼加的阿波羅尼亞,通常需要41天,如果順風,9天即可到達。從黑海出口的拜占庭(現伊斯坦布爾)到頓河,大約是10天的時間。以上都是研究者們從古代的各種文獻中找到的數據。很明顯,海運大大地節省了時間成本,再怎麼”正常的羅馬人都怕海“,羅馬人還是充分地利用了地中海這條海上運輸線。他們稱地中海叫”內海“,或者是”我們的海“。
不過,在時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羅馬人還是會首選陸地。公元前49年,愷撒率領騎軍團從羅馬去馬賽,如果坐船,隻需要10天的時間,若順風,3天即可到達。而且從距離上講,走海路是直線,相當於三角形的一邊,而走陸地則是三角形的兩邊相加,等於多出了1倍的距離。然而,愷撒寧願選擇策馬揚鞭在陸地上奔馳,他最終用了12天的時間到達馬賽。奧古斯都是羅馬人中少數喜歡乘船的人,對他來說,沒有比長時間地在馬背上顛簸更痛苦的事情了。
在亞克興角海戰之後,運輸成為了羅馬海軍的主要任務。對於海軍士兵的要求不像陸軍那樣嚴格,除了指揮官必須是羅馬公民之外,其餘的船員、劃槳手等成員不問出身、民族。不過,像好萊塢電影裏出現的帶著枷鎖的奴隸在劃船的場景,應該屬於特例。因為海軍的服役時間規定在28年,盡管有關他們的薪酬以及退役後的待遇等,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如果雇用奴隸是羅馬海軍的常規,就沒有必要定什麼服役年限了。相對於軍團兵的20年以及輔助兵25年的兵役,海軍28年的兵役顯示了他們的任務比較輕鬆,社會地位也比前者來得低一些。將海軍的地位提升到與陸軍的輔助兵同級的,是征服了大不列顛的克勞狄烏斯皇帝。公元50年時,海軍的服役年限改為22年,退役之後也有了獲得羅馬公民權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