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奧古斯都統治中期(前18-前6年,45-57歲)(19)(1 / 2)

防衛線從萊茵河-多瑙河改為易北河-多瑙河之後的地形圖比略和杜路蘇斯。他們的母親莉薇婭和奧古斯都再婚時,哥哥3歲,弟弟還在母親的肚子裏。公元前12年時,兩兄弟已長大成人,提比略30歲,杜路蘇斯26歲。奧古斯都非常疼愛這兩位繼子,但執著於家族血緣的他,並沒有將兩人收為“養子”。“養子”是繼承人的象征,奧古斯都選擇了他的獨生女兒尤利婭和阿格裏帕所生的兩個兒子——當時8歲的蓋烏斯和5歲的魯基烏斯——作為自己的養子。不過在和平祭壇南牆的皇帝家族的雕像中有提比略和杜路蘇斯的形象,可見奧古斯都還是視他們為家人。兩兄弟出現在雕像上,不單是因為他們的母親是奧古斯都的妻子,阿格裏帕還在世時,兩人已經顯露了能夠成為阿格裏帕後繼者的才華,奧古斯都對他們的厚待,可以說是兄弟倆靠實力爭取來的。

提比略的妻子是阿提庫斯(Atticus)的外孫女維普薩尼婭。阿提庫斯以西塞羅的摯友和筆友而著名,他的女兒是阿格裏帕的第一位妻子,阿格裏帕就是維普薩尼婭的父親。提比略和維普薩尼婭的婚姻十分美滿,公元前12年的提比略有一個1歲的兒子。弟弟杜路蘇斯的妻子,是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和安東尼所生的女兒小安東尼婭,他們的婚姻也非常穩定,兩人育有兩男一女。奧古斯都之所以讓杜路蘇斯娶死對頭安東尼的女兒為妻,是因為小安東尼婭另一半的血緣來自自己的姐姐。這就是奧古斯都的血統觀。

正因為這個血統觀,奧古斯都在替二度成為未亡人的女兒尤利婭挑選第三任丈夫時,沒有選已經娶了自己外甥女的杜路蘇斯,而是挑了至今和他沒有接上血緣關係的提比略。盡管提比略的妻子是他的好朋友阿格裏帕的女兒,盡管兩人的婚姻幸福美滿而且還有孩子,但這一切對於追求血脈相承的奧古斯都而言,都無足輕重。他想到的是30歲的提比略和27歲的尤利婭結婚,還有機會生很多孩子。奧古斯都的願望就是多生產一些有著他的血統的男孩。

最高統治者的命令以及母親的勸說,讓提比略無法違抗,最終他和愛妻維普薩尼婭離婚,娶尤利婭為妻。離婚之後的提比略有一次在街上,看見維普薩尼婭的背影,他站在那裏默默地注視著前妻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人群裏。據說,從那以後提比略再也沒見過維普薩尼婭,她始終回避和他相遇的可能性。愷撒從不介入他人的生活,這一點又和奧古斯都完全不同。兩人間的這個差異,用英文說來就是style(生活方式)不同。盡管奧古斯都對血統非常偏執,但他並不會在公事中摻入私人的感情,這是他的傑出之處。他對手下的將軍、政務官們的評判都非常客觀,部下們對此提比略杜路蘇斯也深信不疑。有了信任的基礎就會努力工作,取代阿格裏帕成為了奧古斯都左右手的提比略、杜路蘇斯兄弟倆也全力以赴地奔赴各自的戰場。提比略負責建立多瑙河的防衛線,杜路蘇斯則擔當了將防衛線從萊茵河移往易北河的任務。所有的人都預見到,征服未開化民族將會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

文明程度越高的民族越容易被征服,而文明程度越低則越困難。這話咋聽像是說反了,其實沒有,千真萬確。特別是像羅馬人這種共存共榮的征服方式,這個特征尤其明顯。

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容易理解羅馬人所謂的“文明化”的益處。例如羅馬式公路等的基礎建設、在各地都得到承認的“自由都市”以及以“殖民都市”為中心的經濟發展體等等。況且,在羅馬統治之下,國內的紛爭得以解決,羅馬軍負責抵禦外敵的侵略;對於原有的民族文化、宗教、語言,甚至貨幣,統治方的羅馬也不強製去要求改變。尤為重要的是羅馬人不會剝奪被征服者的生存空間,羅馬統治之下的各個民族,都擁有他們各自發揮專長的機會和舞台。這是古羅馬人所具備的最高品德。